虚与实的纠结:20世纪前半期管县派出政府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研究的资料

本书所使用的文献资料主要为以下五类:

(1)档案。本书发掘使用了大量未刊档案原始资料,改变了现有研究成果中原始档案资料少的状况。这些档案来源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政府内政部、财政部、军政部全宗相关档案和江苏省档案馆、重庆市档案馆等馆藏相关历史档案。

还需交代的是,因全国各省市档案馆索引方式不同,本书中档案资料来源的注引形式不同。根据可追溯这一关键原则,本书所引档案资料脚注呈现形式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档案馆藏,×××全宗,资料号:××—××—××,或×××档案馆藏:××—××,如“江苏省档案馆藏:1001—1—47—209”,其中“1001”为全宗号,“1”为目录号,“47”为案卷号,“209”为卷内页号。第二种,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档案资料脚注形式不同。如“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资料号:一二(6)—8303—27”,其中“一二(6)”为全宗号,“8303”为案卷号,“27”为卷内页码。或因卷内档案历经多次重整,有的存于页眉或页脚的卷内页码不止一个,为免混乱,笔者所注来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档案因电子化且支持关键字检索,所以大多为两个字段,其他省份档案大多为三个字段或四个字段。

(2)政报。本书使用了近20种中央政府公报和地方政府公报,如《国民政府公报(南京1927)》《内政公报》《行政院公报》《安徽省政府公报》《浙江省政府公报》《福建省政府公报》等。此外,民国时期还有一些官方举办的刊物,其性质类似政报,如《浙江兵役》《浙江财政月刊》《闽政导报》等。这些政府官报多为中央和各省传达包括规章制度在内的公文,对各省在地实践研究有相当价值,与档案具有同等价值。

(3)报刊。本书使用了大量民国报纸与刊物,其载体基本都是电子版,主要来自“全国报刊索引”(https://www.cnbksy.cn/)、“中国历史文献总库·近代报纸数据库”(http://bz.nlcpress.com/library/publish/default/IndexPaper2.jsp)、“瀚堂近代报刊数据库”(https://www.neohy-tung.com/)、“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https://www.mod-ernhistory.org.cn/#/)等。

(4)文件汇编。本书使用的官方文件汇编的最大一部分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编的《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四编、第五编,这对梳理相关规制演变的作用甚大。

(5)地方志。本书使用了部分省、地区、市的地方志。地方志在反映各个时期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的实况方面一般较为真实可靠,但其编纂质量高下有别,亦存有鲁鱼亥豕、失真和简单抄录其他文献等问题,利用时须进行分析考辨。同时,须交代清楚:本书中所用此部分资料多来自地方志专题网站,因此他日可能出现因网站改版、免费使用权限到期、国家档案政策调整等原因,不能按本书标注网址再现原文。


[1] 《后汉书·志·第二十八·百官(五)》,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网络版),http://202.112.82.27/net25/readframe.htm,2020年10月22日。

[2] 《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网络版),http://202.112.82.27/net25/readframe.htm,2020年10月22日。

[3] 顾炎武撰,张京华校释:《日知录校释》(上),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03页。

[4] 专区专署制度的研究是笔者的博士论文;地区行署制度的研究参见笔者已经出版的《地区行署制度研究(1978—200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中国共产党的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的研究专著,笔者计划至迟5年内付梓。

[5] 洁忱:《论地方制度与行政督察专员》,《大公报》(天津版)1932年11月15日第2张第8版;洁忱:《论地方制度与行政督察专员(续)》,《大公报》(天津版)1932年11月17日第2张第8版。

[6] 陈柏心:《告今之言地方制度改革者:提出几件被人忽略的事实》,《国讯》第194期,1939年。

[7] 马元放:《现行之行政督察制度:对于苏省设置行政督察专员之意见》,《江苏月报》第1卷第2期,1933年。

[8] 杨适生:《专员制度之研究》,《行政研究》第1卷第1—3期,1936年。

[9] 徐寒石:《中国地方政治制度之研究——从地方政制说到行政督察专员(续)》,《青年评论》第19期,1933年。

[10] 《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申报》(汉口版)1938年4月3日第4版。

[11] 陈柏心:《告今之言地方制度改革者:提出几件被人忽略的事实》,《国讯》第194期,1939年。

[12] 翁有为等:《行政督察专员区公署制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13] 张小稳:《明清时期道的分类及其功能演变——现代行政督察专员区公署制渊源的视角》,《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14] 谢晓鹏:《国民政府行政督察专员制的演变及特点》,《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5] 李刚:《南京政府专区公署人员编制的行政法考察》,《前沿》2010年第4期。

[16] 崔跃峰:《南京国民政府行政督察专员区公署制与县制的关系》,《史学月刊》2011年第7期。

[17] 柳岳武:《民国时期专员区公署制的设置与缩小省区关系的讨论》,《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18] 赵文远:《陕甘宁边区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研究》,《中州学刊》2012年第1期;赵文远:《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共行政督察专员制度之比较》,《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19] 莫起升:《国民政府行政督察专员任职资格与选任程序的法制考察》,《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莫起升:《行政法视野下的专区公署(1927—1949)》,《兰州学刊》2010年第5期;莫起升:《国民政府(1927—1949)专区公署的辖区设置与经费保障》,《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

[20] 翁有为:《从专员区公署制到地区行署制的法制考察》,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1] 翁有为:《专区与地区政府的法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2] 钟日兴:《1932—1936年的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研究——以湖北省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3] 谭肇毅:《新桂系的行政督察制度》,《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24] 黄绍竑:《黄绍竑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151页。

[25] 陈立:《行政督察专员制之检讨》,《现代读物》第3卷第8期,1936年。

[26] 郑自明:《行政督察专员制在战时的作用》,《国闻周报》第14卷第46期,1937年。

[27] 楼正华:《行政督察专员制度之检讨及其在抗战时期之价值》,《闽政与公馀旬刊》第29、30、31期,1938年。

[28] 何仲英:《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的检讨》,《汗血月刊》第9卷第1期,1937年。

[29] 沈怀玉:《行政督察专员制度之创设、演变与功能》,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上,1993年。

[30] 钱端升等:《民国政制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94页。

[31] 萧文哲:《行政督察专员制度改革问题》,《东方杂志》第37卷第16号,1940年;萧文哲:《改善行政督察专员制度之建议》,《训练月刊》第1卷第6期,1940年。

[32] 翁有为等:《行政督察专员区公署制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57页。

[33] 陈之迈:《研究行政督察专员制度报告》,《行政研究》第1卷第1—3期,1936年。

[34] 翁有为等:《行政督察专员区公署制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73—77页。

[35] 何仲英:《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的检讨》,《汗血月刊》第9卷第1期,1937年。

[36] 张富康:《行政督察专员制之兴起》,《前途》第5卷第4期,1937年。

[37] 江禄煜:《行政督察专员制的检讨》,《之江期刊》第5期,1936年。

[38] 何仲英:《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的检讨》,《汗血月刊》第9卷第1期,1937年。

[39] 翁有为等:《行政督察专员区公署制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309页。

[40] 陈柏心:《行政督察专员制度改进问题》,《建设研究》第8卷第1期,1942年。

[41] 江天策:《行政督察专员制定研究》,国立武汉大学法学院政治系毕业论文,1940年。

[42] 刘莉莉:《江西行政督察专员制度考察》,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01年。

[43] 陆建洪:《试论南京国民政府专员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史学月刊》1988年第4期。

[44] 赵小平:《国民党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简述》,《档案史料与研究》1990年第3期。

[45] 谭肇毅:《新桂系的行政督察制度》,《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46] 翁有为等:《行政督察专员区公署制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55—156页。

[47] 钱端升等:《民国政制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00页。

[48] 杨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的创设》,《民国档案》2009年第1期。

[49] 克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之史的演进》,《汗血月刊》第9卷第1期,1937年。

[50] 朱程:《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的检讨》,《政衡》第2卷第5期,1935年。

[51] 赵文远:《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共行政督察专员制度之比较》,《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52] 储家昌:《行政督察专员制的存废问题》,《政治评论》第148期,1935年。

[53] 周联合:《论行政督察区制度的不合法与不合理问题》,《学术研究》2006年第8期。

[54] 储家昌:《行政督察专员制的存废问题》,《政治评论》第148期,1935年。

[55] 马元放:《现行之行政督察制度:对于苏省设置行政督察专员之意见》,《江苏月报》第1卷第2期,1933年。

[56] 萧文哲:《行政督察专员制度改革问题》,《东方杂志》第37卷第16号,1940年;萧文哲:《改善行政督察专员制度之建议》,《训练月刊》第1卷第6期,1940年。

[57] 杨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的创设》,《民国档案》2009年第1期。

[58] 储家昌:《行政督察专员制的存废问题》,《政治评论》第148期,1935年。

[59]:《地方行政改革中之行政督察专员制度》,《东方杂志》第33卷第19号,1936年。

[60] 钟竟成:《我对于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的意见》,《行政研究》第2卷第6期,1937年。

[61] 萧文哲:《行政督察专员制度改革问题》,《东方杂志》第37卷第16号,1940年;萧文哲:《改善行政督察专员制度之建议》,《训练月刊》第1卷第6期,1940年。

[62] 杨适生:《专员制度之研究》,《行政研究》第1卷第1—3期,1936年。

[63] 钟竟成:《我对于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的意见》,《行政研究》第2卷第6期,1937年。

[64] 朱程:《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的检讨》,《政衡》第2卷第5期,1935年。

[65] 王奇生:《民国时期县长的群体结构与人事嬗变——以1927年至1949年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

[66] 杨念群:《为什么要重提“政治史”研究》,《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67] 赵和介:《行政督察专员制度述评》,国立武汉大学毕业论文,1944年。

[68] 《行政督察员制度,流弊甚多似将无形废除》,《益世报》(天津版)1933年3月10日第1张。

[69] 陈柏心:《行政督察专员制度改进问题》,《建设研究》第8卷第1期,1942年。

[70] 周必璋:《改进行政督察专员制度刍议》,中央政治学校研究部出版1941年版。

[71] 萧文哲:《行政督察专员制度改革问题》,《东方杂志》第37卷第16号,1940年。

[72] 杨适生:《专员制度之研究》,《行政研究》第1卷第1—3期,1936年。

[73] 江禄煜:《行政督察专员制的检讨》,《之江期刊》第5期,1936年。

[74] 王洁卿:《行政督察专员制度之研究》,《汗血月刊》第9卷第1期,1937年。

[75] 张耀枢:《行政督察专员制度之检讨与改进》,《服务》第10期,1943年。

[76] 周宏涛:《吾国行政督察专员制度之研究》,国立武汉大学政治系毕业论文,1939年。

[77] 赵和介:《行政督察专员制度述评》,国立武汉大学毕业论文,1944年。

[78] 李廷樑:《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的改善问题》,《政问周刊》第43号,1937年。

[79] 陈柏心:《行政督察专员制度改进问题》,《建设研究》第8卷第1期,1942年。

[80] 何键:《调整省以下行政机构管见》,《中华评论》第1卷第9、10期合刊,1938年。

[81] 傅骅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之研究(下)》,《安徽政治》第9卷第4、5期,1946年。

[82] 张耀枢:《行政督察专员制度之检讨与改进》,《服务》第10期,1943年。

[83] 傅骅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之研究(下)》,《安徽政治》第9卷第4、5期,1946年。

[84] 张耀枢:《行政督察专员制度之检讨与改进》,《服务》第10期,1943年。

[85] 李廷樑:《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的改善问题》,《政问周刊》第43号,1937年。

[86] 鹏九:《论行政督察专员制之得失》,《不忘》第1卷第9期,1933年。

[87] 宋明炘:《现行行政督察制度之商榷》,《政治评论》第34号,1933年。

[88] 李君山:《1935年“华北自治运动”与中国派系之争——由〈蒋中正总统档案〉探讨战前中日关系之复杂性》,《台大历史学报》2004年第34期。

[89] 李怀印:《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前言第4页。

[90] 徐进:《华北事变前后地方实力派政治行为再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22年第2期。

[91] 罗敏:《民国史研究七十年:成就与新趋势》,《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

[92] 邓小南:《再谈走向“活”的制度史》,《史学月刊》2022年第1期。

[93] 黄道炫:《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引子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