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一
徐旭初
当数字技术穿透人类社会,我们便无以回避地进入数字时代,从而农业农村领域也无以回避地进入数字乡村时期。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自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以来,国家持续颁布相关政策文件以支持数字乡村建设发展。从2019年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到《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 年)》,再到《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 年)》以及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多次提及并强调数字乡村,并在全国统筹开展数字乡村试点,这一系列的政策加码和战略提速意味着数字乡村建设发展进入了新高度。当前,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蓬勃兴起,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不断开创乡村建设发展“新赛道”,跑出乡村社会发展“加速度”,更加快了农业农村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及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例如,农村产业现代化与智慧化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物联网和数字农业项目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组织化;农业数字管理服务平台提升了农业决策和监管的准确性。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释放乘数效应的背景下,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和乡村产业发展已成为乡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政策要求。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农村农业数字化转型、乡村治理变革中,如何释放更多数字红利惠及农民农业农村?如何以数字技术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如何通过数字乡村理论构建提供乡村发展的思想基石?如何通过数字乡村实践路径剖析鉴别乡村未来发展道路?这些都成为研究者、实践者和参与者急需攻克的重要课题。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研究员沈费伟的《数字乡村治理:理论阐释与实践逻辑》一书的出版恰逢其时,该书从乡村立场、乡村价值和乡村利益角度出发,围绕经济提质增效、政治秩序重构、文化传承发展、生态环境美化、社会权益保障等内容,探索适配数字乡村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础和实现路径,为全面推进数字乡村理论发展和实践指导作出重要贡献。
不难看出,该书以数字乡村治理为题,但并非聚焦于狭义的乡村治理,即以法治、自治、德治为主要内容的乡村社会治理(或为小治理),而是聚焦于广义的乡村治理,即以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治理(或为大治理),换言之,该书并非仅探讨数字化如何赋能乡村社会治理,而是探讨数字化如何全面赋能乡村经济、治理、生活、生态等多方面。
该书是作者从政治学和行政学视角出发,对“数字乡村”“数字乡村治理”的背景、概念、内涵、特征及意义的重新审视,同时基于乡村主体性发展维度对当前国家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进行的深入反思。通读此书,或许可从政治性与技术性、主体性与发展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思想性与可读性等方面来进行理解。
一是关注政治性与技术性的统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数字中国的时代背景下,该书注意到兼具“国家在场”“乡村自治”“技术运用”三重面相的数字乡村治理。首先,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本身就直接涉及政府政策制定与执行,体现了政治纵向辐射和整体发展的要求。其次,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变革性发展,为国家与社会在乡村场域的共同在场提供了技术支持,创造了技术空间,从治理理念、治理逻辑、治理方式、治理机制上深刻改变了乡村社会运行规律。最后,政治与技术的融合统一产生了新的治理技术和新的技术治理,重新塑造了国家角色和乡村治理规则,改变了乡村社会的运作方式,促进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
二是注重主体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该书有别于从国家视角出发研究数字乡村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成果,更多地强调乡村主体性。作者在研究推进数字乡村治理过程的同时也反思其对乡村特色性或被作者称为“乡村性”的破坏。经济学家熊彼特曾提出“创造性破坏理论”,认为每次技术进步、体系革新,一定会带来对旧有平衡的打破,对旧有结构和制度的破坏。因此,在运用新兴技术时要时刻警惕对乡村治理的过度破坏,要兼顾对乡村特质的保护和对乡村治理良性发展的维护,从而在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之间找到平衡点,最终达成理想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经验与实践的高度耦合。
三是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作者对于数字乡村治理的理论解读并不局限于民主政治范畴,而是将研究范围扩展至乡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重构与升华之中,创新性地从技术维度、发展维度、人本维度、效能维度、边界维度五个方面进行透视,并对乡村精准扶贫、智慧旅游、经营主体培育、有限政府、乡村自治组织、乡村秩序重构、乡村文化振兴、文化礼堂建设、教育信息发展、乡村善治、“零污染村庄”、保持“乡村性”、老年人参与、乡村回流人才动员、治理现代化限度等方面进行深入解剖、集中阐述与翔实论证,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地数字乡村治理的优化策略,指明数字乡村治理的未来发展路径。该书对数字乡村治理既有多重理论视角的观察,也有对核心议题的深入探讨,二者有机结合使研究内容颇为丰富和饱满。
四是坚持思想性与可读性的统一。该书力图回答数字乡村治理的“时代之问”“发展之问”“变革之问”,寓情于理,寓理于实。在思想性方面,作者提出了不少颇具创见的观点。例如,在论述数字乡村的敏捷治理机理时,提出“弹性再造乡村治理空间;灵活设置乡村治理机制;有效形塑乡村治理流程;强化适应乡村治理体系,有助于显著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在可读性层面,作者选取日常生活里息息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例如“智慧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等数字乡村智慧旅游场景的应用,依托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乡村旅游景区的吃、住、行、游、购相关的各类旅游服务于一体,在不断提升智慧旅游品牌的同时,为广大民众提供‘各取所需’的服务。”该书可贵之处正是其兼顾了思想性与可读性,在通俗易懂中让读者深受启发。
无疑,数字乡村治理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热点、重点和难点。该书集中展示了作者近年来对数字乡村治理全面、系统而深刻的思考,对研究者而言,这是一本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文献;对从业者而言,这是一本具有指导作用的实操指南。它为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执行者启示了新一轮科技革命下乡村治理变革的发展方向,为乡村管理者和乡村观察者开辟了多视角了解新时代乡村繁荣发展的思想进路,为农民参与者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提供了现实参考依据。总之,这是一部深度诠释数字乡村治理理论与实践的佳作,也是一部数字乡村治理领域研究的力作。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2024年3月2日于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