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导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
政治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对于民族国家而言,民众的认同与支持是维系一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对于政体的稳定运转和有效运作至关重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重要内容。“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工作事关党长期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事关党和国家的未来[2]。在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媒介化社会,互联网已成为青年群体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并日益深刻影响青年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传播在青年价值养成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3]
随着媒介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政治传播已成为影响青年政治认同的重要场域,并越来越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政治环境和政治生活。区别于传统媒体时代传播过程的单向性,网络政治传播主体、内容和意图的多元化使网络政治传播与个体政治态度最终结果之间呈现复杂的发展态势。在此背景下,考察网络政治传播与中国青年政治认同关系,积极探索中国语境下网络政治传播场域中青年政治认同培育机制,对于理解新媒体语境下政治传播与青年政治认同的关系,构建有效政治传播力,提升网络政治传播对青年的引导力,探索增强青年政治认同的现实路径,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理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