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甘肃文化的传承·甘肃丝绸之路文化(第三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

丝绸之路的开辟,虽归功于汉,却又因匈奴而起。公元前3世纪,匈奴族兴起,在冒顿单于担任部落首领之时,建立了匈奴帝国。强大的匈奴帝国一度控制了西域大部分地区,汉朝同西方的交往也受到了它的阻碍。公元48年,匈奴一分为二,分裂成南北二部,汉朝收服了南匈奴。公元91年,汉朝大将耿夔大破北匈奴于金微山(今阿尔泰山),迫使北匈奴单于率众西迁至乌孙,后又迁到康居、阿兰聊。北匈奴入主阿兰聊,入侵欧洲的序幕拉开,在推动欧洲民族大迁徙上,北匈奴开始扮演着主要角色。

历史上,匈奴人并不只是单纯的丝路“终结者”,在与汉朝的争夺中,或者当其遭遇内困和外来势力打击,逐渐衰退时,则要进行西迁,以寻找适合自己生存的空间,这恰恰为草原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草原丝绸之路在中亚河中地区与传统丝路的西段对接,大致形成四条线路:(1)阿尔泰山道——从鄂尔浑河、色楞格河上游穿过阿尔泰山,然后,沿乌伦古河至河中地区;(2)天山道——从内蒙古阴山地区沿河套西行,经天山而达河中;(3)漠北道——从贝加尔湖以南向西沿叶尼塞河,然后,绕阿尔泰山以北到达河中;(4)居延道——从居延北行至鄂尔浑河、土拉河、色楞格河上游各民族地区。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丝绸之路因草原丝路的开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变得更加多彩!

蒙古人建立蒙元大帝国以后,唐宋时期的开放政策被其统治者继续推行,并且鼓励对外交往,因王朝更替的战乱阻断之后,丝绸之路再一次焕发生机,重现了兴旺景象,同时也为东西方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蒙元时期,草原丝绸之路发展的最为鼎盛。蒙元帝国横跨欧亚两大陆,为了加强交往、维护统治,蒙元帝国在帝国境内修建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元朝建立后,设置了以上都、大都为中心的三条主要驿路——纳怜、木怜、帖里干,形成了西经中亚达欧洲、北从漠北至西伯利亚、南通中原、东抵东北的发达交通网络。

这一时期,经由草原丝绸之路,往来中国的中亚、波斯、阿拉伯商人、商队络绎不绝。例如最早在中统年间,就有发郎国的使者在开平觐见过忽必烈。至元年间,元惠宗派遣拂郎国人安德烈及其他15人出使欧洲,致书罗马教皇。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随父来到元上都,受到忽必烈的接见,回国后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成为西方人了解元代宫廷生活、礼仪以及蒙古族生活习俗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在草原丝绸之路的城市遗址中,陆续出土了大量实物,反映出当时商品交换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繁盛。如“中统元宝交钞”“至元通行宝钞”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钞票实物;中原地区七大名窑的精品瓷器也在窑藏里汇聚,同时还出土了四万余枚铜钱;带有古叙利亚文字的景教墓顶石是中国、西亚文化往来的最好物证。总之,草原丝绸之路的兴盛,推动了草原文明的崛起,进而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3]

而传统意义上的丝绸之路,全长6440公里,以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为起点,经西亚国家例如叙利亚、阿富汗、伊朗、伊拉克等,经过地中海,最后到达罗马。丝绸,是这条丝绸之路最有代表性的货物,古代东西方文明在亚欧大陆连接。数千年来,商人、游牧民族或部落、外交家、士兵、教徒以及学术考察者们,都沿着丝绸之路或东或西穿行。

随着岁月的沉淀,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通道,已然可以用“丝绸之路”来彰显。“西北丝绸之路”,是西汉张骞开通的西域的官方通道;其先向北境,取道蒙古高原,再往西行,穿越天山北麓,与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相会;而“西南丝绸之路”,则是从长安出发,经由成都,翻越崎岖山道,最后到达印度;“海上丝绸之路”,是从扬州、杭州、泉州、广州等沿海城市出发,穿过南洋,进入阿拉伯海,最远还到达了非洲东海岸。这些丝路都是“丝绸之路”这一统称的分支,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

一 西汉

中国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出现甚早,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西汉通西域之后,丝绸正式西传,西汉张骞“凿空”之旅,则是丝绸之路真正形成的标志。在当时,无论是丝绸的传播源,还是传播的目的地,抑或是传播的路线,都非常地清楚,也都有史料可查证,并且传播的数量也相当之大,东西双方都是有计划、甚至是具有高度组织性地进行丝绸贸易,所以,史学家们认为,丝绸之路真正开辟,源于西汉武帝时期。

在西汉时期,西域是指玉门关以及阳关以西的区域,也就是今天新疆及更远的广袤区域。西域当时一共有三十六个国家,都在乌孙之南,匈奴之西,后来分裂成五十多个。西汉初期,由于匈奴的阻隔,东西方联通交往的通道不再畅通。直到汉武帝即位,汉武帝开始加强对西域的统领,中原地区在这时也才开始与西域有所联系。

汉武帝时期,大月氏遭到匈奴人的侵犯而被迫西迁,汉武帝听闻大月氏对匈奴有报复之意,就想派出使者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这时身为郎官的陕西汉中人张骞,毛遂自荐主动请缨,做了西域的使者。张骞引领100余人于建元二年(前139年)出发,然而路上并不顺利,路过匈奴时被俘,被扣留10年后终于找到机会逃脱,又向西走了几日才到达了大宛。但这个时候的大月氏已经不想跟匈奴人作对了,他们计划继续西迁,张骞没有办法便在西域继续生活了一年,考察这里的民风民俗,而后计划返回大汉,路上还是没那么顺利,又被匈奴人抓住,这次运气好一点,被关一年后,匈奴单于死亡,匈奴国大乱,张骞趁机逃脱。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张骞终于又回到了大汉,这次出访历时13年,虽然没有达到最初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的,但是也获得了大量的情报,张骞受到嘉奖,被封为太中大夫,司马迁将张骞此行为称为“凿空”。

张骞回国后,汉武帝又派出使者希望找到一条不经过匈奴到达西域各国的通道,但是没有成功。后来在与匈奴人的作战中连番告捷,霍去病在祁连山大破匈奴封狼居胥,为大汉夺得了河西走廊等大片土地,从此大汉到西域的道路终于被打通。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奉旨出使,希望招引那些被匈奴人逼迫西迁的西域国家回到故地,并且加强大汉和西域各国的联系。张骞带队找到西域各国,一番游说下他们并未决定迁回,但也愿意随张骞回大汉考察一番。他们来到大汉后,看到大汉百姓富足,国力强盛,从此与大汉来往密切了起来,从此丝绸之路上商队络绎不绝,张骞也因功被封为“博望侯”。

丝绸之路开通后,匈奴势力又逐渐渗透到西域小国,在匈奴人背后策划和支持下,楼兰和车师经常劫掠大汉派往西域的使臣和商队,大汉终于被激怒了。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兵分两路派遣王恢出兵楼兰,赵破奴出兵车师,攻占了这两个国家。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又跟同样受到匈奴人骚扰的乌孙和亲,联合乌孙夹击匈奴;同时命李广利领兵数次进攻受到匈奴控制的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在付出惨重代价后,终于攻破大宛,获得了大宛优秀的马种——汗血宝马;从此听命于匈奴的国家都被荡平,大汉恩威并举,西域各国唯大汉马首是瞻。通往西域的道路也再无宵小制造骚乱,丝绸之路从此畅通。

为了加强对西域各国的管理,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在渠犁(今库尔勒县西南)和轮台(今轮台县东南)设立了使者校尉,专门负责西域的屯田事务。从此大汉在西域有了兵将和根据地,经略西域的能力更强了,西域各国再也不敢心猿意马,与大汉的关系更加稳固了。

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率众投降,百余年的汉匈之争终于落下了帷幕,自此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再无其他霸主,大汉终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紧接着大汉在西域设置了都护府,负责管辖葱岭以东、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并在此设置官员,派遣将士驻守,自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丝绸之路的繁荣也进入顶峰。

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经过丝绸之路而传入中国。当时大月氏的使臣伊存通过丝绸之路来到大汉,在长安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史称“伊存授经”,从此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并不断发展壮大。可见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之路,还是政治文化交流之路,正因如此,在1998年中国宗教协会和中国佛教学会,才得以以多种形式,举办“中国佛教两千年纪念活动”。

天凤三年(16年),王莽篡汉,西域诸国不再臣服于新莽政权,丝绸之路故而中断。

二 东汉

永平十六年(73年),大将军窦固率领班超,奉命出使西域,北伐匈奴。他们抱着必死的决心,率领36个士兵到了鄯善并将其收服。紧接着为了使于阗归附中央政府,他们又去将于阗劝服。在这之后,曾经隔绝了58年的丝绸之路,被班超等人又重新连通,他还积极帮助西域各个国家,使他们摆脱匈奴的控制。也因此,班超被东汉封为西域都护,他在西域驻守的30年间,不遗余力,为西域与内地之间的联系加强作出了巨大贡献。

永元三年(91年),东汉北境的温宿、姑墨、龟兹都来归顺,班超在龟兹它乾城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他在此亲自镇守,同时为了与其北道相互掩护,他又让西域长史徐干驻守疏勒。

永元六年(94年),由于焉耆等国统治者对抗中央,班超集结了7万余鄯善和龟兹等八国的兵马,共同讨伐他们,这之后,西域的五十余国悉数归属于当时的中央政府。

永元九年(97年),副使甘英受班超遣派,到大秦国(即罗马帝国)出使,甘英一行本来已经到达了条支海(今波斯湾),临近大海已经准备渡水,但是受到安息国海商的拦截,虽然此行最终没有能实现其计划,但是这是第一次突破了安息国的防线,本来已经衰落的丝绸之路再次被打通,将丝绸之路由亚洲延伸至欧洲。

蒙奇兜讷(今译为马其顿)地区是罗马帝国的属下,该地区派遣使者,到达东汉的首都洛阳,向汉和帝进献带来的珍贵贡品,并受到了汉和帝的隆重款待,得到紫绶金印的赏赐。

延熹九年(166年),又有使者受到古罗马大秦王安敦的派遣,来到东汉的首都,并朝见了汉桓帝。

三 魏晋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呈现新局面,出现三条丝路并头发展。三条丝路即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以及西北丝绸之路,其中西北丝绸之路又叫沙漠丝绸之路或绿洲丝绸之路。这个时期丝路的发展,又呈现出三个显著的特点:具有明显的由汉代到隋唐的阶段过渡性;南北两朝不同政权都与西域往来频繁;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太安元年(455年),北魏王朝文成帝实现了中国北方统一。波斯王国与北魏王朝实现了直接的交往,这是在此前的丝路交往中断了较长年代之后,再一次的直接联系。自此时起,直到正光三年(522年)之间,根据《魏书·本纪》记载,北魏王朝共接待了十个波斯使团。史料显示,前五次的使团来到了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他们当时带来了玻璃制品工艺,493年北魏王朝迁都洛阳,后五次的使团就是到达的洛阳。

神龟元年(518年),洛阳的宋云和比丘惠生,从都城出发,一路沿着“丝绸之路”向西行进,他们此行的目的,正是为了取经拜佛而前往西域。正光三年(522年),宋云、惠生等将本次出使带回的170部大乘经典,从天竺国运回了洛阳。这些经典著作,大大充实了中国的佛教文化。

丝绸之路上也行走着波斯国的使者,他们沿着这条道路到访南朝。中大通二年(530年)和五年(533年)八月,波斯国分别派遣使者到南朝,他们这两次分别向南朝最高统治者进献了佛牙和珍贵方物。时隔不久,再次进献方物。波斯国派遣的到达南朝的使者,就是从西域出发,经由吐谷浑境,然后南下前往益州(四川),再顺长江而下到建康(今南京)。

在上述这一时期,中西之间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有着长期的交流。在政治层面,东西方的交流与联系日益密切;在经济层面,东西方之间经济贸易不断深化、生产工艺不断切磋;在文化层面,佛教在中国日益兴盛,礼乐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四 隋代

隋王朝开皇九年(589年),南北分裂的局面正式终结,突厥一族异军突起,西域至里海间的广袤地域全被他们侵占,吐谷浑(今青海境内)也趁机侵扰河西走廊区域,中国和西域以及广大西方的官方、民间交往都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在这种情况下,隋王朝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却仍越来越密切,西域的很多商人到张掖进行贸易交往,隋炀帝曾经专门派裴矩来进行这方面的工作。裴矩用厚礼吸引西域商人们来到内地,使隋朝与西域的交流得以一直延续。《隋书·西域传》序曾有记载: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使于西番诸国,至罽宾(今塔什干附近),得玛瑙杯,印度王含城得佛经,史国得歌舞教练、狮子皮、火鼠毛,官、民的交往又活跃起来。

五 唐代

唐朝,继隋朝之后建立。在前朝的基础之上,强大的唐朝将丝绸之路上的交往发展变得更加繁荣,成为丝绸之路的繁荣鼎盛时期。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唐王朝第二代皇帝,功勋卓著,他先后战胜了东突厥吐谷浑,又进一步统一了大漠南北。唐朝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又在前人的基础上,灭掉了西突厥,并且设安西、北庭两地的都护府。彼时的大唐帝国,疆域面积十分辽阔,朝鲜海滨是它的东部起点,昌水(阿姆河,又说底格里斯河)是它的西边境线,大唐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强盛的国家,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文化建树,都居于世界前列。东西双方充分发挥大食帝国的纽带作用,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通过丝绸之路,友好而全面地进行互动交往。

大漠南北与西域各国,为了丝绸之路商贸往来更加便利,他们在丝绸之路的东段部分,修建了很多道路,将其作为丝绸之路的支线,这些道路也被人称作“参天可汗道”(天可汗指唐太宗),表示人们对唐太宗李世民的敬仰。为了与中国相通,东罗马帝国、大食国也接连派使节到长安,以至于玉门、敦煌以及阳关这些地方,盛极一时,被称作“陆地上的海市”。东部的海道上,中国人也可以通过乘坐船舶到达骠国(今缅甸)、河陵(今爪哇岛)、林邑(今越南南部)、真腊(柬埔寨),经由天竺(今印度)最终到达大食国,与欧洲各国进行贸易等联系。当时的刘家港(今上海吴淞口近处)、泉州、广州等地,悉数发展为当时最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有史可考的是,当时的广州,就已经有了众多趸船性的船坞,例如波斯舶、南海舶、西域舶、昆仑舶、婆罗门舶、狮子国舶等。西方各国为了来到大唐,在陆上路段,纷纷取道西域和中亚,丝路沿途,驼马商旅络绎不绝;海上路段,则主要是由大食国首都巴格达出发,经过波斯湾,在这里,基本上每天都会有船只出发离港,远涉重洋去往东方。

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与唐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昌盛密不可分。唐代丝绸之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民族意识的觉醒以及社会的进步。同时,我们不可忽视的是,思想文化的交流,也离不开当时宗教思想的积极传播。

西汉汉哀帝时期,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开来。到隋唐时期,达到鼎盛状态。唐太宗时,高僧玄奘为了求取佛法真谛,经由中亚,沿着丝绸之路去往印度,取得真经、颂传佛法,前后耗费十六载,终于写成《大唐西域记》,这本书是当时比较全面地记载了中亚各国,尤其是印度的风土人情、社会以及政治情况的书籍,这部专著至今,对于印度学者研究印度中世纪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玄奘自印度取回了657部佛教经典,唐高宗专门在长安(今西安)兴建了大雁塔,使其藏经、译经。在这之后,高僧义净也前往了印度,只是他这次走的是海道,同样经历了十六载,最终取回了400部佛经。义净著就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以及《南海寄归内法传》,为当时的中国民众详细介绍了当时南亚各国的风土人情及文化状况。

唐代初期,景教(东正教)也在丝路交往中从东罗马帝国传入中国。《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至今保存在西安碑林之中,它是这一史实的实物见证。摩尼教(亦称祆教、拜火教),在唐中期从波斯传入,在中国“本土化”之后称为“明教”,获得不少受众信奉。唐宋后期爆发的多次农民起义,其领袖就是利用“明教”的教义,作为思想武器,来号召贫苦农民与封建统治者作斗争。造纸术,作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也于盛唐时期,传到了大食帝国,之后,又经大食帝国,传入了欧洲其他国家。

唐朝时期,武学、舞蹈、医术、一些著名的动植物等都在东西方之间相互传入及移植,它们都让人们开阔了视野。汉代曾将西方输入的东西,在名称前冠上一个“胡”字,如胡瓜、胡萝卜、胡琴等;唐代时,则是习惯在它们名称前冠上一个“海”字,如海珠(波斯湾珍珠)、海石榴、海棠等。《唐会典》中曾有记载,历史上唐王朝与多达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往来,而长安,是当时世界最大的都市,每年经由丝绸之路到达此地的各个国家的人数以万计,而这其中更是有定居中国的,只广州一个城市就以千计数。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锐减,逐渐开始衰落,此时西藏吐蕃便越过了昆仑山脉,继续北进,侵占了西域的大部;由于中国北方地区战乱不断,丝绸、瓷器的产量不断下降,商人们只求自保,无暇顾及商贸而远行,因此此时的丝绸之路逐步跌向低谷。

六 宋元时期

跟唐代相比,北宋时期的实际疆域面积,已经缩减了太多。由于政府军备力量薄弱,已无力再控制河西走廊地区,而到了南宋时期,西北地区就更是难以涉足,丝绸之路的衰落早已有迹可循,此时海上丝路顺应时代需要而崛起,大有赶超陆上丝绸之路的势头。

到了蒙元时期,骁勇善战的蒙古国,为了扩张领土面积,先后进行了三次向西向南的出征,于是,其疆域大大扩张,再加上朝廷设立驿路、恢复欧亚交通网络等一系列举措的实施,欧亚大陆广大的地域,再度因为国际商队长途贩运活动的积极开展,而焕发了新的生机。

据史料记载,当时在丝绸之路商道上,进行商道贩运贸易的人众多,除了中国商人,还有中亚、西亚及欧洲地区的商人等。欧洲和中亚、西亚的商人主要是运输大量的珠宝、香料、竹布、奇禽异兽、药物等商品来中国进行贸易,或者在来中国途中沿途出售,将贸易获得的收入用于购买中国的茶叶、瓷器、缎匹、绣彩、金锦、丝绸、药材等商品。元代时期,有众多的外国商人和商队,这个有外国史料可以印证,《马可·波罗游记》中曾有记载:经常有“无数商人”汇集在元大都的外城、“大量商人”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建有许多旅馆和招待骆驼商队的大客栈,……旅客按不同的人种,分别下榻在指定的彼此隔离的旅馆”。书中提到的不同人种,无疑就是众多的外国商人。《通商指南》也有记录,“……汗八里都城商务最盛。各国商贾辐辏于此,百货云集”。

蒙元时期,丝路畅通,欧亚大陆各种层次的经济交流日趋密切,大量的贸易中心相应形成并得以发展。它们作为东西方国际贸易枢纽,带有强烈的地区性与民族性,与国际贸易有着密切的关系。元大都作为东方国际贸易中心,这一地位的确立无可争议,元代时期的中外史籍几乎都记述了这一点。《马可·波罗游记》中,曾有整整一个章节的内容,都是在详尽描写元大都国际贸易的繁盛场景:“凡世界上最为珍奇宝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这里出售的商品数量,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多”。元朝时期,可失哈耳(又称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市),是中国境内的一个丝路重镇,在这里,中国的商人将纺织品销往世界各地,位于河西走廊上的肃州,“山上出产的一种质量非常好的大黄。别处的商人都来这里采购,然后行销世界各地”。另外还有别失八里、哈喇火州等。

元代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之上的,大多是以宗教以及文化交流为主要目的,商人不再是这条道路上的主力。这种利用丝绸之路进行互通往来的目的明显变化,这也是丝绸之路的衰落的一个侧面体现。

七 明清时期

明代中期以后,由于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不断进步,再加上当时政府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所以,海上船只往来运输,日益替代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新的交通方式,由此,昔日繁盛的丝绸之路贸易,开始正式走向衰落。


[1] (唐)岑参:《碛中作》。

[2] 高亚芳、王力:《一张图表看懂丝绸之路》,中华书局2016年版。

[3] 高亚芳、王力:《一张图表看懂丝绸之路》,中华书局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