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沟通亚洲、欧洲以及非洲,是著名的古代商贸、文化交流路线。从狭义角度而言,丝绸之路仅指陆上丝绸之路;而就广义来讲,丝绸之路不仅包括陆上丝绸之路,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
公元前2世纪,“陆上丝绸之路”正式形成,它是连接中国与欧洲并直达非洲诸多地区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自开通起,就一直发挥着重大作用,直到16世纪,仍在保留使用。因为中国盛产的丝绸,在这条道路历史上长期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在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道路正式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后该名称被广为接受。陆上丝绸之路同时还是一条集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道路,今天,我们用“丝绸之路”指代以中国为起点的古代东西交往的各条道路。
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便已经开始形成,作为一条海上的通道,它跟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是中国与外界进行交往的重要窗口。自开通便一直活跃,直到明末清初时期,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后,海上丝绸之路开始走向衰落。因为当时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被称作“南海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商业通道,它是一条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古老的中华文明、中亚文明、印度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和埃及文明,众多文明在这里交汇碰撞。
同时,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单一道路,而是一个区域,在这个区域内,贯穿古今的陆上和海上的商贸文化在这里交流汇合。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陶器、瓷器等大量珍贵物品以及先进的科学文化成果等,源源不断地输往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非洲,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传入东亚、美洲、大洋洲和世界各地。作为礼尚往来,其他国家的医药、算术、天文等科技知识,雕塑、建筑、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文化,以及早期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进了中国。
沟通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是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做出的最大贡献,同时,丝绸之路也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双向文化交流。历史证明,正是由于丝绸之路所带动的不同种族、区域文化的交流碰撞,大大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1]
[1] 高亚芳、王力:《一张图表看懂丝绸之路》,中华书局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