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研究报告(2024)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综述

1.1.1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概况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总体增长迅速。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1465.3万辆,同比增长35.4%,市场渗透率突破16%(图1-1)。截至2023年底,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突破4200万辆。

重点国家和地区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2023年欧洲地区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16.8万辆,同比增长17.6%。部分国家荷兰、西班牙、法国、丹麦新能源汽车年度销量增速均在全球平均增速(35.4%)以上;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提升,2023年销量达到147.1万辆,同比增长47%;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持高速增长,2023年销量达到949.5万辆,同比增长37.9%,市场渗透率达31.6%,全球市场占比64.8%,自2015年以来已连续九年位居全球第一(图1-2)。

图1-1 全球新能源汽车历年销量情况

注:欧洲地区数据统计口径为欧盟27国+欧洲自由贸易联盟3国+英国。

数据来源:中国销量数据来源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2024)会议资料。

图1-2 2023年典型国家新能源汽车销量及全球占比(万辆,%)

数据来源:中国销量数据来源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其他国家销量数据来源于EV-volumes。

1.1.2 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概况

(1)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市场渗透率再创新高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规模化快速发展阶段,市场渗透率曲线加速上扬。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949.5万;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2023年市场渗透率31.6%,相较于2022年扩大6个百分点(图1-3)。新能源汽车历年接入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图1-4),2022年和2023年新能源汽车接入量分别为541.8万辆、594万辆,分别同比增长98.3%、9.6%。

图1-3 我国新能源汽车历年销量及增速情况

注:受上一年新增企业统计数据时效影响,年度同比增速数据略有调整。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图1-4 国家监管平台新能源汽车历年接入量情况

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曲线加速上扬。根据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3.36亿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041万辆,全年新注册登记743万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图1-5)。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汽车保有量的比例呈现逐年快速增长趋势,从2015年的0.3%扩大至2023年的6.1%,增长5.8个百分点,汽车电动化曲线加速上扬。新能源汽车累计接入率相对平稳。截至2023年,新能源汽车累计接入量达到1801.55万辆(图1-6),累计接入率达到88.3%。

图1-5 我国新能源汽车历年保有量及汽车电动化率历年变化情况

注:汽车电动化率=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当期汽车保有量。

数据来源:公安部。

图1-6 国家监管平台新能源汽车历年累计接入量情况

注:汽车累计接入率=新能源汽车累计接入量/当期新能源汽车保有量。

(2)新能源汽车区域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及人口密集区

新能源汽车推广集中度较高,排名前十省份推广规模全国占比近七成。截至2023年底,排名前十省份新能源汽车累计接入1232.4万辆,全国占比达到68.4%(图1-7)。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山东省、河南省六个省份新能源汽车累计接入规模超过百万辆,全国占比均在6%以上。

图1-7 新能源汽车累计接入量排名前十省份及占比情况

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新能源乘用车推广成效显著,万人保有量快速提升。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接入量排行靠前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一线或新一线城市(图1-8),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深圳市、广州市、杭州市、北京市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接入量均超过50万辆,全国占比均超过4%。其中,上海市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接入113.2万辆,全国占比6.9%,排在首位。新能源乘用车万人保有量方面,相较于2022年全国新能源乘用车万人保有量平均值76.8辆,2023年万人保有量均值117.2辆,同比提升52.6%(图1-8)。2022年全国有10个城市新能源乘用车万人保有量超过200辆,而到2023年万人保有量超过200辆的城市达到18个,城市数量快速增长。其中,杭州市新能源乘用车万人保有量排在首位,每万人拥有新能源乘用车548.2辆,领先一线城市。

图1-8 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接入量排名前二十城市及万人保有量情况

注:1.选取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接入量排名前二十城市;

2.气泡大小表示截至2023年底各城市新能源汽车累计接入量多少;

3.城市常住人口数据来自各城市2023年常住人口。部分城市缺少2023年常住人口数据,采用2022年常住人口数据代替(深圳市、西安市、长沙市、青岛市、温州市、佛山市)。

(3)高线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规模靠前,低线城市市场需求潜力扩大

一线、新一线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规模靠前,并以新能源乘用车推广为主。2023年新能源汽车接入量排名前二十城市如图1-9所示,上海市、广州市、杭州市、深圳市、成都市等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新能源汽车接入量排在前列,消费需求旺盛。其中,2023年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年度接入量达到34万辆,排在首位,全国占比5.7%。从新能源乘用车接入量占新能源汽车年度接入占比看,东莞市、上海市乘用车占比较高,达到98%左右,而重庆市、深圳市新能源乘用车占比相对较低,在90%以下。

图1-9 2023年新能源汽车接入量排名前二十城市及乘用车占比情况

注:1.气泡大小表示2023年国家监管平台各城市新能源汽车年度接入量多少;

2.新能源乘用车占比=城市的新能源乘用车年度接入量/该城市的新能源汽车年度接入量。

非限购城市消费需求旺盛,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逐年扩大。伴随着汽车促消费政策以及产品供给多样化、产品质量持续提升等因素刺激,非限购城市用户对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认知度和认可度逐渐提升,消费需求相对旺盛。根据限购城市与非限购城市历年接入量占比情况,2023年非限购城市新能源乘用车接入量433.9万辆,全国占比76.5%,相较于2022年扩大1.8个百分点,市场占比稳步扩大(图1-10)。

图1-10 新能源乘用车在限购城市和非限购城市历年接入量占比情况

(4)乘用车以纯电车型占市场主导,插电混动车型接入占比快速扩大

国家以纯电动车型推广为主导的战略方向不动摇,乘用车领域纯电动汽车推广成果显著。截至2023年底,国家监管平台新能源汽车累计接入量达1801.5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接入量1272.4万辆,占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接入量的70.6%。从历年接入比例看(图1-11),纯电动乘用车历年接入占比为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主导。2023年纯电动乘用车接入比例69.5%,相较于2017年扩大8.3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车辆。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经济性以及环境适应性等方面做到多项兼顾,成为汽车产业中短期快速替代传统燃油汽车的重要技术路线。近年来,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销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23年底,国家监管平台已累计接入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384万辆,其中包括增程式电动车56.1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占新能源汽车的接入比例呈现明显扩大趋势。2023年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接入量占比达到25.9%,相较于2017年扩大近20个百分点。对比不同纬度地区,极寒地区插电混动乘用车占新能源乘用车推广比例较高。极寒地区中,哈尔滨、大庆、鄂尔多斯等多个城市插电混动车型在新能源乘用车的推广比例均超过50%,冬季低温地区插电混动车型的用户接受度相对较高。

图1-11 新能源汽车分类别车型历年车辆接入量占比情况

(5)客车市场电动化水平较高,政策导向更注重客车电动化质量

我国新能源客车电动化率较高,客车市场增量空间相对有限。截至2023年底,全国新能源客车累计接入量53.8万辆,其中,新能源公交客车累计接入量46.2万辆,占新能源客车累计接入量的85.9%。我国城市公交电动化率较高,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1年新能源城市公交车比例超过66%,新能源公交客车增量空间相对有限。2022年和2023年,国家监管平台新能源公交客车年度接入量分别为4.7万辆和3.7万辆,历年接入增量逐渐缩小。

国家层面持续推进客车电动化进程,政策导向注重城市公交客车电动化质量和安全水平。2024年3月13日,国务院正式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持续推进城市公交车电动化替代,支持老旧新能源公交车和动力电池更新换代”;并提出强化政策保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统筹利用中央财政安排的城市交通发展奖励资金,支持新能源公交车及电池更新”。地方层面如浙江、广东、北京等省市陆续执行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在新能源客车以旧换新方面均有较明确的具体目标,将成为新能源客车市场增长的重要因素。截至2023年底,国家监管平台累计行驶超40万km的纯电动公交客车10961辆,主要分布在宇通客车、厦门金旅、北汽福田等客车企业。其中,部分老旧新能源客车缺乏动力电池安全预警机制,车辆运营过程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发〔2024〕7号)要求,做好老旧新能源城市公交车辆安全有序更换动力电池工作,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2024年6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关于新能源城市公交车辆动力电池更换事项的公告(征求意见稿)》。针对动力电池更换原则、动力电池更换后的电池性能标准要求、管理规范要求等方面提出相关要求,以进一步保障公交客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产品质量规范。

(6)货车市场电动化稳步推进,部分应用场景加快渗透

新能源货车接入量超过新能源客车,成为商用车电动化的主力车型。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最早开始于2009年国家科技部等四部门联合启动的“十城千辆”工程,从推广初期公共交通领域切入至2020年,新能源客车与新能源货车累计推广规模基本持平。从2021年开始,新能源货车接入量持续较高速增长,新能源客车推广增长相对缓慢。截至2023年底,国家平台新能源货车累计接入量达到96.0万辆(图1-12)。

图1-12 国家监管平台新能源客车和货车历年接入量情况

新能源货车应用场景分布广泛,运输类货车总量多于作业类货车。经过多年推广应用,我国新能源货车基本实现全场景推广应用。对比各类应用场景推广情况(表1-1),运输类货车占推广主导,运输类货车累计接入比例98.1%,而作业类货车累计接入比例1.8%。其中,排名前三位的新能源厢式货车、封闭货车、栏板式货车等运输类货车累计接入占比85.4%,推广占比较高。

新能源货车技术路线,满足各应用场景使用需求。纯电动、插电式、燃料电池三种技术路线应用到新能源货车上各有侧重,如图1-13所示,纯电动货车占主体,每种场景都占据相当比例,厢式货车、多用途货车(皮卡)、封闭货车等场景中,纯电动货车基本占据全部份额,燃料电池货车在重载货车,以及保温、冷藏等需要更多电力输出的场景中占据一定比例,插电式混合动力货车更多在冷藏车中进行应用。与2020年相比,2023年重型车中充换一体式车型接入占比明显扩大,尤其是牵引、自卸等重载场景中换电车型推广数量更多。

表1-1 分应用场景新能源货车累计接入量占比情况

图1-13 新能源货车各应用场景与车辆技术路线匹配分布

(7)车电分离模式推广成效显著,多元化场景推广经验丰富

“车电分离”模式扩大应用,多元化场景推广成效显著。换电模式凭借其补能时间短、电池损耗低等优势,在私人、出租以及重型货车领域可以优先解决充电效率问题。截至2023年底,国家监管平台接入的换电式纯电动汽车已达到57.9万辆,2023年换电式纯电动汽车接入新增28.9万辆。其中,换电乘用车和商用车分别累计接入55.8万辆和2.1万辆。乘用车主要以私家车、出租车为主,而换电商用车逐步从最初的牵引车和工程车向轻型货车、垃圾车、工程车等多元化应用场景拓展。

换电试点城市在换电式纯电动汽车领域积累了一定推广经验。2023年综合应用类城市累计接入换电式纯电动汽车13.7万辆,其中2023年换电式纯电动汽车接入量3.9万辆,大部分城市以换电式纯电动私人乘用车为主,而长春市、北京市、武汉市换电式出租车接入比例相对较高。重型货车特色类城市方面,截至2023年底,重型货车特色类城市累计接入换电类专用车4790辆。其中,换电式牵引车占比达到81.7%,此外换电式自卸车、换电式工程车也占有一定比例,逐渐在多领域探索车电分离模式。

换电市场竞争格局方面,换电乘用车推广规模较大,换电商用车企业战略布局加快。乘用车领域以蔚来汽车为主,充换一体化的运营模式显著提高了用户的出行便利性,尤其在节假日期间高速公路沿线充电场站充电车辆数量较多的情况下,换电模式优势显著。商用车领域,换电重卡产品供给增多,市场竞争激烈。截至2023年底,全国41家商用车生产企业共184款车型进入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目录,安徽华菱汽车、徐州徐工汽车、上汽依维柯红岩、三一汽车等企业加快布局换电车型。

(8)燃料电池车辆推广规模逐年增长,但增速明显滞后纯电动汽车

我国自2020年启动燃料电池示范应用以及“氢进万家”等科技示范工程以来,示范城市群先行引领氢能产业积极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国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累计接入14333辆,以客车和物流车为主。相较于纯电动汽车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近两年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接入量相对缓慢,2022年和2023年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接入分别为2827辆和3769辆,受制于技术、成本等方面的限制,燃料电池汽车市场推广速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产业仍处于商业化示范阶段。

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推广区域集中度较高,主要分布在示范城市群。截至2023年12月31日,五大示范城市群累计接入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10174辆,全国占比71.0%。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场景多元,车辆示范运行覆盖城市通勤、物流、运输、工程、港口、园区等多元化场景。各示范城市群已基本构建了涵盖制备、储运、加注等较为完善的氢能供给体系,实现燃料电池系统、电堆、膜电极、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核心技术的突破。

基础设施及应用存在规模化不足等问题,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化推广进程。现阶段,燃料电池产业普遍存在氢气资源来源分散、规模较小、各地成本价格不统一的情况,且依赖政府财政补贴,市场总体尚未形成良性秩序,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此外,纯电动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规模化发展空间。下一阶段,结合车辆应用场景和氢气供应来源分散的情况,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应推动区域能源资源整合和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统筹示范应用,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燃料电池发展补贴政策,最大化发挥政府支持引导效能。另外,通过区域氢气资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的统筹规划与调度,大范围、规模化布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和制加氢一体站建设,可以有效引导产业链整体成本优化,加速促进燃料电池汽车技术与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