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奔赴前线
一
铃铃哪里知道,就在她醒来哭闹的时候,她的父母压抑着与女儿分离的巨大痛苦,已经大踏步地走在通往抗战前线的路上。
铃铃出生在北平。父亲张若松是大学老师,在学生时期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母亲高敏是中学老师。卢沟桥事变后,张若松看到侵华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民不聊生。他与大学同学孙谷和赵庄挎着募捐箱,带领一些爱国学生走出校门、走上街头,进行募捐活动,以支援前线那些奋勇杀敌的抗日将士。没想到他们的募捐活动只进行了几天,北平就沦陷了。
张若松找到孙谷和赵庄,三个人忧心忡忡地聚在一起,赵庄说:“现在,我深刻地体会到杜甫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时的心境了。”
孙谷神色悲戚地说:“日本的军队打进来了,老百姓想过太平的日子就难了,我们想平静地教书育人就更难了。”
“你们俩可有什么打算?”张若松问。
赵庄和孙谷知道张若松不会无缘无故这样问,他俩相互看了一眼,孙谷说:“别卖关子了,先说说你的打算!”
“我不想教书了,我想去当兵打仗,把侵略者从我们的国土上赶出去。我觉得现在握着一杆枪比握着一支笔更能救国家、救百姓!”
“若松,我们想到一起去了!”孙谷说,“可是,去哪里找我们的队伍参军呢?”
“我听说游击队就在石家庄附近,我们不妨去找找。”张若松出主意。
“好!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三只有力的大手紧紧握在一起。
张若松回到家,对妻子高敏说:“我和孙谷、赵庄已经商量好,我们一起上前线。你带着女儿回山东老家住一段时间,怎么样?”
“我也想和你一块儿上前线!”高敏说。
“可我们的孩子谁照顾?她还这么小,离不开人!”
“我把她送回老家,托我父母帮着照看。你等我几天!”高敏说。
张若松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点头同意了:“好吧!”
第二天一大早,高敏带着女儿铃铃登上了去外婆家的火车,不承想火车走到半路,就不走了。
高敏向列车员打听,才知道前面的铁路被炸坏了。高敏抱着铃铃,一会儿给她讲故事,一会儿给她唱歌……四个多小时过去了,火车并没有开动的迹象。铃铃玩累了,趴在妈妈的肩膀上睡着了。
高敏不由得着急起来,她再一次向列车员打听:“铁路什么时候能修好呢?”列车员看着窗外,回答说:“这可说不好,前方正在打仗,也许一两天,也许十天半个月,甚至一两个月也有可能。”
没办法,高敏只好带着铃铃返回了北平。
高敏带着女儿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晚上。折腾了一整天,没有走成,高敏感到又累又饿,正在准备晚饭,突然听到急促的敲门声。
“谁呀?这么晚了还来串门。”张若松说着,去开门。
门外站着的是张若松在警局工作的一个学生,他神色紧张地朝身后看看,确认没有被人跟踪,一闪身进入屋里,焦急地说:“张老师,不好了,您又被列入了特务的黑名单,他们准备明天就逮捕您。您还是赶紧出去避避风头吧!”
原来,张若松带着学生上街示威游行时,被特务盯上了,他们准备逮捕张若松。早在 1931 年至 1932 年,张若松在学生时期就因为积极投身革命活动,两次被捕入狱。一次他与老师范先生一起被捕,后被大学校长保释。还有一次被捕后,张若松在狱中花一个银圆买通了一名看守,替他送出一张写有“因看热闹而被捕”的小纸条,一来为了掩人耳目,二来为了给同志们传送自己被捕的消息。一个月后,他被大学的学生会和“抗救会”联合保释。
张若松很感激这名冒着危险前来报信的学生,他拍了拍学生的肩膀,叮嘱道:“谢谢你!非常时期,你也多保重!”情况紧急,来不及亲自告知孙谷和赵庄,想到此处,张若松接着说,“我还想麻烦你点儿事。”
“您尽管说!”
张若松从本子上撕下一张纸,一分为二,然后写了两张字条,递给这名学生:“请你务必把这两张字条转交给孙谷和赵庄。”
当天晚上,张若松和高敏草草收拾了一下,不顾身体的劳累,带着女儿离开了北平,来到石家庄。
张若松一家到达石家庄的第三天下午,孙谷、赵庄按照字条上的地址找来了。
他们在石家庄住了几天,才发现根本没有办法找到游击队,只好乘坐南下的火车,一路辗转来到古城西安。
他们找了一家便宜的旅店住了下来,高敏在旅店照顾铃铃,张若松与孙谷、赵庄一路打听,找到了八路军办事处。
“你们几个去延安吧!”接待他们的是一个矮个子的年轻人,经过一番交流,他建议,“延安需要有文化的人,你们到那里后可以继续教书,为革命培养更多的人才。”
他们三个人相互看看,不约而同地摇摇头。张若松说:“我们离开北平的时候商量好了,就想扛起枪,上前线与敌人真刀真枪地打仗。等赶走了日寇,我们再教书育人。”
“对,我们誓死不当亡国奴!保卫国家,人人有责!”孙谷紧紧握着拳头,坚定地说。
“您不用再劝我们了!”赵庄也说,“我们主意已定。”
他们正在说话,一个穿着灰色制服的人从外面走了进来。矮个子的年轻人站起来说:“我们领导回来了。”他转过身对刚进来的人说,“林主任,他们三个人想去前线。”
张若松赶紧纠正:“不,我们是四个人,想一起去前线,还有一位同志……”他略停顿了一下,把已经到嘴边的那句“在照看孩子”咽了回去,改口说,“临时有事,没有一起来!”
那位姓林的领导了解情况后,说:“既然你们已经商量好,我给你们开一封介绍信吧!”他打开抽屉,从里面取出纸和笔,给他们写了一封介绍信。
拿到介绍信的第二天,孙谷和赵庄来旅店找张若松。他们掩饰不住满脸的兴奋和迫切的心情,一进门孙谷就对张若松说:“若松,我们打算今天就出发去军区,来跟你告别!”
“咱们不是说好一起出发吗?等我几天,好不好?”张若松说着,回头看了看正坐在床上玩耍的女儿,“我总不能带着孩子去打仗,得安顿一下。”
“是啊,我们都理解!你和我们不一样,我们无牵无挂,你拖家带口,急不得。你还是先安顿好家,再过来与我们会合吧!”赵庄说。
“我们不过是先行一步,到前线等你!”孙谷安慰着张若松,拍了拍他的肩膀。
随后,孙谷和赵庄高高兴兴地奔赴抗战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