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间谍范斯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初版自序

在哈尔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件轰动世界的间谍案,那就是 20 世纪初期发生的“范斯白事件”。

范斯白何许人也?他是个中国籍的意大利人,原名叫阿姆雷托·维斯帕(Amleto Vespa),是著名的职业间谍,1912 年来到远东,曾长期在哈尔滨活动。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市,是他从事间谍活动的主要舞台,直到 1936 年 9月在日本宪兵的搜捕下,逃离伪满洲国为止。

据美、英、日等国的许多史料记载,范斯白是这样一个神秘人物:他曾经是协约国军远东谍报局的情报军官,但同时又是受张作霖雇用的东北军高级“洋密探”。“九一八”事变后,他又成为哈尔滨特务机关(日本关东军情报部)本部特谍班(外籍谍报班)主任(高等特务),却又将大量机密情报暗中提供给东北抗日义勇军。当他的秘密活动被日本当局发觉后,居然奇迹般地逃走,并在上海的租界里继续同日本特务机关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躲过了所有的明枪暗箭,还营救出被扣押的眷属。最后在伦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在中国东北犯下的滔天罪行和利用白俄亡命徒进行种种反苏阴谋活动以及策划秘密战争的内幕。

确凿的史实可以从许多方面得到印证。当年,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一书作者)、英国著名记者田伯烈(曾于重庆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顾问)都曾评价过范斯白。范斯白的自述曾被许多国家翻译出版,轰动一时。我国著名作家阳翰笙也曾在 20 世纪40 年代写过他的故事。伪满大同书局出版的《在满天スパィ事件》中也曾列举其事。近年来,美国夏威夷大学历史学教授约翰·斯蒂芬,英国著名谍报史专家理查德·迪肯,都曾在其著作中详述了范斯白事件的始末。日本的《朝日新闻》于 1983 年曾翻译连载过英国出版的《日本谍报史》,作者唐纳德·麦考米克(即迪肯)是在与日本政府的合作下撰写的,书中的第 14 节再次讲述了范斯白事件,这是我所看到的关于范斯白事件的最新佐证。

范斯白的故事的确十分离奇,离奇得使人难以置信;但它又十分真实,真实得令人无法怀疑。它之所以能在当年轰动世界,是因为它揭露了鲜为人知的日本特务机关内幕和伪满洲国这个“王道乐土”牌的人间地狱中之种种详情。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更由于对日作战之同盟国的大力宣传,乃使这个神秘间谍的故事盛传于各国。

50 多年的流光逝去,范斯白其人其事久已被人们所淡忘,就连原事件发生地的哈尔滨,也很少有人知道了。这正是促使我对他产生浓厚兴趣的缘故。

后来,我翻阅了大量有关史料,找到了许多极为珍贵的照片,其中有很多是在当时条件下人们绝对无法见到的,于是我的写作欲望就难以遏制了。每当我走过当年范斯白为之服务过的哈尔滨特务机关(颐园街 3 号,现为黑龙江省老干部活动中心)和他当年经营过的大西洋电影院故址(现霞曼街),以及与之关系密切的俄罗斯法西斯党总部(中央大街 125号)等地,或者徘徊在上海原法租界莫利爱路(现卢湾区香山路)范斯白故居近旁时,在我心灵的屏幕上就会映出一幕幕当年的幻影,还仿佛听到那来自遥远岁月的历史回声,我怎么能不写呢?

按我最初的打算,并没有想写真人真事,而是想以此事件为素材,再虚构一些情节,编写成一个惊险传奇的影视剧本。但经几年的搜集,掌握了多方面的史料之后,便不得不改变初衷了。因为既然史实本身就有极大的魅力,我又何须再去杜撰呢?于是就确定以范斯白的真实事迹为经,以二三十年代的复杂政局和社会逸闻为纬,写成现在这样的历史纪实小说。力求保持真实但不束缚笔墨,忠于史料而又有所演绎。既属历史纪实,便应真实可考,主要人物与基本情节都必须真确,任何随意编造都将损害其价值。然而,小说又毕竟是小说,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照搬史志,必然会有某些在真实基础上的艺术处理。处理方法无非是尽量去丰富它的细节,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强化悬念,以增强感染力和可读性。否则,便不能称其为文学作品了。

应该怎样评价范斯白呢?曾有人这样问我。

对此,我无法简单地回答。如前所述,范斯白是一个职业间谍,十月革命后从事过多年的反苏活动,并曾屈从于日本特务机关的胁迫,干了许多坏事,这是事实;但他又良知未泯,对日本法西斯之兽行产生了强烈的憎恨,正义的感召唤起他人性的复归,后来终于采取了反法西斯行动,冒着杀身之险去帮助抗日力量,给了法西斯以沉重打击,这也是事实。

从最后的结局来看,他与日本法西斯的斗争是坚决的、勇敢的、毫不妥协的,乃至拒绝以地下工作者名单去换取家眷的自由,这些当然都值得钦佩。但他本人却认为自己无论做了什么,也都是“一个有着忏悔灵魂的赎罪者”,这也是由衷之言。所以对他的评价既不应拔高,也不该全面贬毁,只能是陈述史实,功过任人评说了。

斯诺曾认为范斯白事件是一个“有着特殊价值的内幕故事”。它之特殊,就特殊在范斯白的经历:一个真正的日本特务,却变成一个真正的反法西斯主义者。唯其如此,对于历史来说他才能够成为一面处于极其特殊角度的镜子,才有可能照见那些阴暗角落里隐蔽极深的罪孽与邪恶。而同时折射出来的,却是铁蹄之下那种地狱的影像和白山黑水间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斗争烈火的光焰。难道这还不值得努力去写吗?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虽然陆续披露了许多政治内幕,使一些昔日的高度机密变得庶民可知,但关于当年日本特务活动的内情,却相对来说曝光较少,这就增加了写作的难度。更兼笔者的年资经历所限,视野不宽,涉猎不广,疏漏错误在所难免,故望知其详者不吝赐教,以正谬误,是所至盼。

孟烈
1994 年 4 月于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