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千古一帝第九位
天幕:千古一帝第九位,康熙。
乾隆看着天幕说到:皇爷爷,在治国和文化事业上的卓越贡献很大,不愧是我大清的第一巴图鲁。也是大清第一老烟枪。嘿嘿\^O^/
天幕:朕八岁丧父,九岁丧母,是孝庄太后带着朕冲破千难险阻。才有今天的大清盛世。朕想你啊!这第三碗酒,要敬给朕死敌们,他们造就了朕。他们逼着朕立下策丰功伟业。
李世明看着天幕说到:这清朝都排第九了,正开创贞观之治,不能因为我玄武门继承法上位,而不能上榜吧!
天幕:公元1667年,这是清军入关后的第23年。14岁的玄烨举行了亲正仪式,作为一个崛起于东北的少数民族政权,清朝原本的族号为“女真”。后改为满,就在玄烨清镇一个多月后,鳌拜不顾皇帝反对。擅自罗织罪名,将自己的政敌,另一位辅政大臣苏克撒哈处以绞刑。并诛其全族,鳌拜读断朝钢。
天幕:公元1669年,累积的矛盾终于演变成激烈的冲突,再将鳌拜的党羽以各种名义调出京城后。玄烨找鳌拜进宫,趁其不备,果断拿下。权力之路上的第一道障碍被清除了,现在他是一个大权在握的皇帝了。但玄烨明白,这仅仅是个开始。南方还有三个,由明末降将演变而成的藩王,他们在清王朝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他们拥兵自重。逐渐成为中央集权最大的威胁。
天幕:公元1673年9月,玄烨下令侧翻,三个藩王中,驻扎在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势力最大。接到消藩令后,他表面共顺,却在三个月后突然起兵,一时间,烽烟四起。一些地方也加入了叛乱的洪流,不到一年,已有八省陷落。几乎丢掉了半壁江山,三位藩王在启平叛乱后,都曾以恢复明朝之名招揽士大夫阶层,但效果并不明显。
刘彻看着天幕说到:哼。这玄烨小儿倒也有些手段,只是让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我华夏,朕咋这么不服气呢?
永乐帝看着天幕说到:朕迁都北平。天子守国门,五次亲征蒙古,扬我大明国威于四海。看到他被称为千古一帝,朕心中着实不爽。
天幕:反倒是玄烨收获了更多支持者,他设立南书房,清一色的汉人当职,那些心向明室。拒绝为清朝服务的读书人,也可被举荐征召,很多人进了翰林院,并参与撰修明史。修明史意味着,它代表着是这个承继了历史正统的国家。而不是某一个民族的政权。
天幕:公元1681年97月,在剿辅并举的攻势下,清军攻占云南。历时八年的平判宣告结束。这一年,他28岁,他熟悉历史,更懂得政治。深知历朝历代皇权的稳定,并有赖于中国家大一统。台湾多次招扶无效后,玄烨决定付诸武力。
天幕:公元1683年,施琅正是率兵进攻台湾,郑成功之后郑克爽投降。随后玄烨下令开放海禁,并在闽,粤,江,浙四地设立海关,主管对外贸易及征收关税等事务。
天幕:公元1684年,31岁的玄烨登临泰山,他还亲自去南京拜见明太祖孝陵。
朱元璋看着天幕说到:哼ヽ(‘⌒´メ)ノ,这哪是拜咱啊?他这是想让后世承认他清朝也是正统而已。这点小心思,咱一眼就看透了。
康熙看着天幕说到:朱元璋,你看见了没有?大清远胜于大明,你要是活着,朕真想给你聊聊。
天幕:公元1689年,玄烨以一份“中俄尼部署条约”制止了沙俄对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划分了中俄东段边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外国签订的边界条约。并首次使用中国作为正式国民。1690年到1696年间,他连续三次御驾亲征,给葛尔丹以致命打击,并最终在1720年,将准格尔残部彻底赶往中亚地区。那时的大清帝国迎来了他的全盛期。东起大海,西到帕米尔高原,南至曾母暗沙,北到库页岛。总面积近1,300万平方公里。他亲自主持编撰了60多种文化典籍。其中的康熙字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字典。对文化传承和知识普及影响之深,他还组织庞大的人力,耗费10间时间,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实地测绘地图皇舆全览图。推动了历来不被主流重视的,科技领域的发展。玄烨完成了一个帝王全部的文字武功,后世有人评价他为千古一帝,
此时的中国,正在进入至汉唐之后的,又一个黄金时代,成为康乾盛世的先声。
天幕:公元1722年11月13日,玄烨驾崩。而后世记住的是他另一个名号,康熙大帝。
永乐帝看着天幕说到:我老朱家打下的江山,是要汉人永享太平,他大清以满人为尊,朕岂能不气,真要是上不去天幕就难受了。
乾隆看着天幕说到:这千古一帝排行,剩下的估计被我大清承包了吧?
天幕:下面有请千古一帝第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