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从业青年群体研究报告
近年来,在京青年社会组织迅速发展,对青年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并已经成为当前首都青年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调研,准确把握青年社会组织发展的特征、规律和诉求,是做好青年社会组织战线工作的重要基础。按照团市委总体部署,社会组织青年调研团队对在京已登记的社会组织从业青年群体进行了调查研究,重点了解、分析了群体特征,并结合几年来的实践与思考提出了相应的工作方法,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 群体总量与抽样方法
据测算,目前在北京各类已登记的社会组织,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基金会中从业的35周岁以下青年,总计约8万人;调研团队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等比例分配样本,结合等比例分层抽样等方法,抽取了1347名专职从业青年作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 群体特征
本调研从群体结构、生活状况、职业发展、思想状态、群体诉求、网络使用六个方面,对在京社会组织从业青年群体的重点特征做了分析与概括,如下所示。
(一)群体结构特征:女性多、党团员多,学历高,京籍与非京籍各占一半
在京社会组织从业青年群体中,女性占62.1%,男性占37.9%,女性高出男性约24个百分点。党团员多达78.5%,其中党员占46.5%,团员占32%。学历以本科以上为主,高达75%,学历为研究生的占20.22%。户籍结构上,京籍与非京籍各占一半,其中,京籍占58%,非京籍占42%。
图1 受教育程度
(二)生活状况特征:收入不高,结余不多,发展型支出不足,住房负担重
社会组织从业青年收入水平不高,月平均收入为4056.7元,而支出相对较大,月平均支出为3188.7元,月均结余不足千元。
社会组织从业青年住房负担较重,每月用于住房的平均费用是2268.9元,占到月平均收入的56%,且大部分社会组织从业青年没有自购房,很多人处于合租状态,拥有自购房的比例仅占36.1%,甚至2.5%的人居住面积在5平方米以下。相对而言,社会组织从业青年的发展型支出明显较少,学习培训和社交应酬比例仅占6.3%。
此外,有少数社会组织从业青年未签订劳动合同、无任何社会保险,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为10.7%,无任何社会保险的比例为5%。
(三)职业发展特征:兴趣爱好是从业动力,职业化程度较低,多数有转行意愿
调查显示,兴趣爱好(43.4%)是促使大部分从业青年选择在社会组织就业的主要动因,且从业动机多元化,选择因暂时解决就业、因社会组织大有可为和因公益精神而从业的比例为15% ~20%,较为平均。
图2 从业动机
该群体普遍认为职业能力提升方式有限,主要通过学历教育(34.4%)、自我教育(22.2%)等行业外途径,组织内的专业培训严重短缺,职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
调研发现,收入水平偏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职业上升空间受限等现实因素影响了社会组织从业青年的职业稳定性和持续性:有近一半的社会组织近三年的青年员工流动率超过20%,且只有52.6%的从业青年愿意在社会组织领域继续工作。大部分社会组织从业青年的工作首选并不是社会组织。促使从业青年离开社会组织的主要原因是对薪酬福利不满意(51.4%)和认为无法实现自身价值(30.8%)。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以兼职为主体的在京未登记青年社会组织核心骨干群体:有61.2%的组织负责人和56.4%的骨干成员没有从社会组织获得任何收入,且是在工作之余从事或积极参与社会组织活动,并不以在社会组织中就业、获得收入为目的,呈现显著的社会参与活动与工作相分离的倾向。同时,绝大多数核心骨干成员继续参与所在社会组织活动的意愿强烈,只有3%的负责人、5.1%的骨干成员随时准备离开所在组织;而且,分别有50.7%和40.2%的负责人与骨干成员把社会组织作为最理想的就业单位,这明显有别于包括已登记社会组织从业青年在内的其他青年群体。
而且,未登记青年社会组织负责人中,有50%是为了满足某类社会需求,42.6%是基于个人兴趣爱好创办、管理社会组织。骨干成员参与组织也主要是由于符合个人兴趣爱好(45.3%)和喜欢该组织的公益活动(43.6%)。
(四)思想状态特征:整体积极乐观,认同主流价值观,最关注民生和社会组织发展,高度关注社会公平
调查显示,大多数社会组织从业青年认同主流价值观(平均分为3.9,总分值为5)。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和未来表现呈现了高度认可,普遍认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普遍认为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带领中国走向强大。
社会组织从业青年比较认同奋斗成就人生,75%的人认为“北京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91%的人相信“我的家庭会过得越来越好”,愿意对别人的困难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但对于人生价值是不是奉献有不同的考虑。整体来看,对于通过努力改变自身状况的信心要高于对于社会整体的信心;社会组织从业青年高度关注社会公平,也对社会公平有着更高的期待。
表1 社会组织从业青年的价值观
(五)群体需求特征:诉求集中于收入和住房,发展提升诉求也较为迫切
在十八大提出的各项改革内容中,社会组织从业青年最关注与民生相关的改革问题,特别是计生(14.9%)、楼市(14.4%)和环保(12.9%)。该群体当前面对的最主要困难是经济(25.3%)、住房(23.4%)和发展提升(18.4%),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提高收入(42.4%)、获得稳定生活(11.2%)、职业技能培训(7.2%)、租金低廉的住房(6.4%)。
该群体对所在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有较为理性的认知,普遍认为需要提升社会组织能力,排名靠前的是服务社会公益的影响力(47.2%)、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能力(42.7%)、承接政府职能转移能力(29.7%)、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执行能力(26.7%);加强人才队伍建设(24.4%),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24.2%),完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17.5%),发挥理事会的作用,加快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12.8%)等优惠政策是该群体认为政府最应该进行的改革内容。
图3 对所在社会组织能力提升的期望
(六)网络使用特征:网络使用率、互联网参与度高,实体组织网络化、网络组织实体化,线上线下结合发展倾向日趋显著
互联网已经成为在京社会组织从业青年群体闲暇活动、信息获取和日常联络的主要方式:社会组织从业青年中,有58.3%把上网作为最主要的闲暇活动,37.4%日均上网的时间超过5小时。另据相关调研,在京未登记青年社会组织也很善于使用互联网,有58.2%以网络宣传作为发展会员、成员的主要方式,62.7%设有组织的微博、博客、微信等社交网络账户,56.7%建有组织的网站。
图4 希望政府推进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
图5 在京社会组织从业青年面临的最主要困难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大大降低了协调和活动组织成本,社会组织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传播、赢得公众关注、组织线下活动变得越来越普遍;也有大量基于网络平台的草根青年社会组织涌现,甚至将实体组织机构与虚拟社区结合起来。传统草根组织由实体化向网络化发展,新兴的网络类社会组织向实体化发展,社会组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倾向日趋显著。
三 工作思考
(一)身份认同是社会组织从业青年当前的主要困惑
首先是现实身份:社会看部分社会组织像政府或代表政府,政府看部分社会组织是社会或代表社会。工作性质像政府,比如一些政府部门下属的协会,却没有政府工作人员的社会评价和地位;工作性质像企业,比如一些民非组织,收入比企业又低得多,甚至不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地位不高、收入偏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是造成他们困惑的主要因素。一部分青年在社会组织就业是出于谋生需要,暂时缓解找不到期望中理想工作的就业压力;一部分青年是为了照顾家庭和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份牺牲收入、发展空间相对不大、较为轻松的工作作为折中。其次是未来选择:社会组织虽然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其发展的政策环境不够完善、自身的能力建设尚需提升、社会对其认可度有待提高,所以社会组织对于广大青年的就业吸引力远未达到理想状态。
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发展的“职业化”制度设计,提高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增加收入,提高工作稳定性,加强在职技能培训,让这批青年不再动摇,是做好这个青年群体工作的前提条件。
(二)社会组织中的人才队伍是社会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是我国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突出问题,而在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社会治理体系过程中,社会组织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社会组织在承担政府转移职能,提供公共服务、改善社会治理、加强社会建设、激发社会活力、吸纳民众就业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而且,在逐步放宽社会组织登记条件的背景下,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涌现出来。
社会组织健康蓬勃发展需要职业化、专业化和稳定的人才队伍;而另据其他调查显示,人员老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是全国很多地区社会组织面临的突出问题。在这种背景下,青年更是社会组织中尤为宝贵的人力资源。根据本次调查,在京社会组织从业青年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然而工作稳定性并不高,且缺少有针对性的在职教育培训。因此,对在京的社会组织而言,虽然因地处北京而拥有大量高素质青年作为潜在的人力资源供给,但如何引进、留住和用好青年有生力量仍是困扰社会组织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团组织应陪伴社会组织从业青年成长
在京的各类社会组织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专业化与规范化程度相对不足,人才队伍的专业资质水平、组织内部治理机制与财务规范化程度均有待提高,与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补充公共服务不足,满足北京这一特大型城市的市民、青少年群体多样化需求,尚有较大差距。共青团组织应积极协调党政部门资源、公益慈善资源,支持、引导社会组织从业青年群体提升专业资质水平与服务能力,陪伴社会组织及其中的从业青年成长,帮助社会组织提升专业化、规范化程度。
缺乏资金与办公场所是制约社会组织发展最突出的问题;而且不同社会组织的筹资渠道差别很大、资金来源集中度不一,包括企业赞助及捐赠、开展服务的收入、政府项目经费资助、会员费收入和基金会资助等。
四 工作方法
社会组织成立快、变化快、人员流动快,这使得团组织对社会组织及其从业青年的联系、服务和引导工作也必然处于循环往复、不断积累的动态过程之中。基于调研发现以及北京共青团近几年工作中的实践与思考,我们总结和设计工作方法十种。
(一)实施“伙伴计划”,联系覆盖社会组织
从2010年开始,我们推出了“伙伴计划”项目,一方面多渠道主动挖掘并联系社会组织;另一方面搭建平台或举办活动吸引社会组织找到团组织。我们成立了北京青少年社团发展促进中心,举办“社团文化季”活动,开办“社团青泉汇”官方微博、微信,通过平台推介共青团发展思路和文化理念,举办有意思、易参与的活动项目,吸引青年社会组织主动前来找到我们。经过近4年的努力,我们基本摸清了全市社会组织的情况,初步建立了对青年社会组织的动态备案制度,形成了“日常联系+活动联系”相结合的联络机制,扩大团青工作的有效覆盖面。
(二)举办“骨干训练营”,凝聚培育核心力量
由于社会组织尤其是社会自发生成的社会组织建立时间短,规模大多偏小,组织负责人与组织存续、发展休戚相关,多数是创办人不干了,组织就解散了。调研中也发现,社会组织认为亟待改进的方面依次是提高资金筹募能力、形成特色项目、完善管理、加强与其他组织的合作、提高成员能力和素质,这些都可以通过提供培训和交流来帮助其实现。为加强对组织负责人的凝聚和培养,我们针对组织负责人推出了“青年社会组织骨干训练营”项目,已举办4期,累计培训300余人。在训练营中发现那些在同类型社会组织中动员力和号召力较强的组织负责人,对其加强联系,着重扶持,进行专业化、规范化培训,陆续打造了100家示范青年社会组织,既凝聚了核心力量,又形成了示范引领作用。
图片1 伙伴计划
说明:秉持“合作、发展、尊重、共享”理念,积极联系、孵化、培育志愿服务类、公益实践类、创新创业类、兴趣爱好类组织,整合资源,给予资金、场地、专家、政策、宣传等方面支持,引导组织健康发展。通过“伙伴计划”,团市委与30类、近1000家青少年社会组织建立起“伙伴关系”,辐射带动8000余家组织,推出100个社会组织示范项目。
图片2 青年社会组织骨干训练营
说明:训练营以“提升青年社会组织骨干能力、促进青年社会组织规范化发展”为目标,邀请社会组织骨干、区县街乡团干部参加,由高校、党政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孵化培育机构的资深专家,设计内容丰富、务实管用的课程,增进团干部与青年社会组织骨干的相互了解,搭建团组织主导,青年社会组织协同联动开展项目建设、资源整合、宣传展示的平台。
(三)举办“职业培训班”,提升社会组织人才专业化水平
开办职业能力提升培训班,鼓励引导社会组织青年参加继续教育和职业资格考试,比如“社会工作师”资格认证考试,以提升组织核心骨干成员的专业化水平。同时,聘请专家,开设新社工入职、实务操作、职业资质等培训课程;与高校合作进行社会工作专业专升本培训、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班,经由团市委、社工事务所推荐,通过相应考试的优秀专职社工,可以在高校进一步深造。
(四)开展“选树榜样表彰激励”活动,增强归属感和影响力
对表现优秀的社会组织骨干通过推荐其参加团中央、北京市各系统的评优评选,如“北京青年五四奖章”“北京青年岗位能手”“北京榜样”等,还可以给他们提供参与诸如国庆游行、奥运会、APEC等大型赛会和重要活动的机会,增强其个人自豪感和社会影响力,进而增强其归属感。
(五)策划推动“主题活动”,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在党委政府迫切需要解决、首都群众重点关注的如交通、环保、减灾应急等重点领域策划推出主题活动,引导青年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如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上,我们策划并持续推动的“3510绿色出行”项目,倡导“3公里步行、5公里骑车、10公里公交、远距离绿色驾驶”,动员4类200余家青年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共同策划;比如骑行方面,就和自行车类青年社会组织共同策划了“激情北京·3510绿色骑行赛” “穿越北京·3510绿色骑行风”等4个系列的品牌项目共计近百场活动。3510行动在北京掀起了绿色出行的新风尚,对倡导环保也做出了贡献。另如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我们推出“清洁空气青年行动计划”,开展徒步长走、骑行植树、定制公交、生态驾驶等活动,倡导广大青年、市民参与大气污染及雾霾治理,形成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广大公众多元参与,共同推动首都环境保护、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良好社会氛围。
(六)加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力度,支持组织发展
一方面由共青团结合团组织基本职能与青少年实际需求,面向青年社会组织直接购买服务项目,支持其在特定领域有针对性地提供具体服务;另一方面,团组织可以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面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改革进程,推荐青年社会组织申报社工委、民政局等委办局和区县街道的购买服务项目。以此帮助社会组织把不固定的活动变成固定、可持续的项目,得到相对稳定的经费来源。
图片3 3510行动
说明:3510行动由北京团市委联合全市百家青少年社会组织于2010年11月共同发起。行动以“和谐交通·绿色出行——3510在行动”为主题,以“3公里步行、5公里骑车、10公里公交、远距离绿色驾驶”为动员口号,推出“高考日(开学日)畅通计划”、“9·22无车日行动”、“全民健走总动员”、3510绿色骑行系列活动、绿色驾驶训练营、“清洁空气青年行动计划”等多个示范子项目,联系发动青年社会组织数百家,累计开展活动500余次,多家国内外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
(七)开展“联合劝募”,拓展资源渠道
推动青年社会组织同具有全国公募资质的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平台合作,面向青少年群体各种细分类型需求与特定社会问题解决需要,策划服务项目,并由青年社会组织与基金会联合向公众募集资金,支持项目组织实施,由基金会管理募得善款并对项目执行情况予以监督。以此倡导“参与式公益”、创新公益资助模式,拓宽青年社会组织募集资源渠道,搭建捐赠人与优秀青年社会组织之间的桥梁。
图片4 购买青年社会组织服务项目
说明:为引导在京青年社会组织参与首都社会建设,团市委自2010年起,每年策划、推荐青年社会组织申请市级社会建设专项资金购买服务项目,负责青少年事务相关项目的申报、组织、协调、审查工作;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公益服务、社区便民服务、社会管理服务、社会建设决策研究信息咨询服务5大方面、40个类别进行申报。自2010年至今,团市委指导、推荐、监管的青年社会组织服务类项目已累计达104个,项目资金总额达1600余万元。
(八)建立“孵化基地”,推动组织向正规化、实体化发展
通过建立“社团之家”等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完善共青团联系、引导、服务青年社会组织的工作平台、丰富工作内容,为有需要且达到准入条件的青年社会组织提供注册地和办公、会议、活动空间,努力培育具有示范性、影响力、青年喜爱、公众认可的青年社会组织。同时,依托孵化基地打造一批优秀的公益服务项目、便民服务品牌,帮助青年社会组织加强能力建设,促进其在工作团队、品牌项目、内部治理机制、财务管理规范等方面逐步达到登记要求,并推动条件成熟的草根青年社会自组织独立或联合登记,帮助其向正规化、实体化发展。
图片5 党团建设培训班
说明:北京青年社会组织党员、团干培训班,学习党中央、市委精神,围绕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服务管理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主题,发挥共青团枢纽作用,通过选拔青年社会组织中的党员代表和团组织负责人开展培训,全面提升青年社会组织领域中的党、团建设工作水平。
(九)建立“党团组织”,增强组织凝聚力
在条件成熟且确有需求的青年社会组织中推动党团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党团组织对青年社会组织的凝聚力。近几年,我们筛选组织稳定、活跃度高、关系密切、认同感强、意愿明确、条件成熟的90家青年社会组织,探索建立团组织,举办“党团建设培训班”,指导其开展组织生活。
(十)统筹“行业推动”,促进社工行业整体发展
在新兴的社会工作领域中,青少年社会工作是一个重要的行业分支,在促进青少年发展、解决成长问题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团市委发起并推动成立了北京青少年社会工作协会,制定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领域的工作标准和规范,建立职业准入、薪酬待遇、督导、培训、考核激励等标准和制度体系,组织青少年社会工作机构开展学习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进而研究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动态和趋势,探索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并为政府制定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规划提供意见、建议,以此加强青少年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力度,提升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程度,更好地推动北京青少年社会工作行业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