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
【经】三年,春,王正月,溺会齐师伐卫[37]。
【传】溺者何也?公子溺也。其不称公子,何也?恶其会仇雠而伐同姓[38],故贬而名之也。
【注释】
[37]溺:鲁国大夫,同时也是鲁国宗室。
[38]同姓:卫国和鲁国都是姬姓。
【译文】
【经】鲁庄公三年,春天,周王的正月,溺会同齐襄公攻打卫国。
【传】溺是谁呢?是鲁国公子姬溺。经文不称公子,为什么呢?是厌恶他会同仇敌而去攻打同姓的国家,所以要贬低他称他的名字。
【经】夏,四月,葬宋庄公。
【传】月葬,故也[39]。
【注释】
[39]故:变故。
【译文】
【经】夏天,四月,安葬宋庄公。
【传】记载下葬的月份,是有变故。
【经】五月,葬桓王[40]。
【传】传曰:改葬也。改葬之礼缌[41],举下[42],缅也[43]。或曰,却尸以求诸侯[44]。天子志崩不志葬,必其时也。何必焉?举天下而葬一人,其义不疑也[45]。志葬,故也[46],危不得葬也。曰:近不失崩[47],不志崩,失天下也。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故曰:母之子也可,天之子也可,尊者取尊称焉,卑者取卑称焉。其曰王者,民之所归往也。
【注释】
[40]桓王:周桓王姬林,按照当时的礼制,天子七月而葬,周桓王应该在鲁桓公十五年十月就安葬了,这里又提到安葬桓王,所以《穀梁传》认为是改葬。
[41]缌(sī):细麻布,当时多用来制作丧服。
[42]举下:使用等级较低的。这里是指缌服是丧服中最末一等。
[43]缅:缅怀。
[44]却:停、退的意思,就是推迟下葬。尸:柩,装着尸体的棺材。尸和柩对举的时候有区别,不对举的时候则通用。求诸侯:等各国诸侯来参加葬礼。
[45]义:道理。
[46]故:有缘故,有变故。
[47]近不失崩:指鲁国离周天子所在的洛阳近,不会不知道天子驾崩的消息。
【译文】
【经】五月,安葬周桓王。
【传】《传》说:这是改葬。改葬时候的礼仪要求穿缌质丧服,用最末一等的,是缅怀的意思。又有另一种说法:这是停尸缓葬以等待诸侯们来参加葬礼。对天子只记载去世时间不记载安葬时间,因为一定会在规定的时间安葬。为什么一定呢?因为全天下都要为天子举行葬礼,这道理是不容置疑的。记载安葬,是有缘故的,有危难之事不能及时安葬。再说:鲁国距周天子近,不会不知道天子去世的消息,如果不记载天子去世,就是天子失去天下了。万物只有阴不能诞生,只有阳不能诞生,只有天不能诞生,三者合在一起了才能诞生。所以说,可以说是母亲的儿子,可以说是上天的儿子,尊贵的人就采用尊贵的称呼,卑微的人就采用卑微的称呼。称为“王”的,因为他是万民都归顺向往的人。
【经】秋,纪季以酅入于齐也[48]。
【传】酅,纪之邑也。入于齐者,以酅事齐也。入者,内弗受也。
【注释】
[48]纪季:纪哀侯姜叔姬的弟弟姜季。酅(xī):纪国邑名,在今山东临淄东。
【译文】
【经】秋天,纪国国君的弟弟纪季带着酅城归入齐国。
【传】酅,是纪国的小城。“入于齐”的意思,就是把酅归入齐国侍奉齐侯了。“入”的意思,表示齐不应该接受。
【经】冬,公次于郎[49]。
【注释】
[49]次:驻扎。
[50]有畏也:指害怕齐国。
[51]欲救纪而不能也:本来鲁庄公是要与郑厉公会面商量救纪国的事的,但郑厉公拒绝了。
【译文】
【经】冬天,鲁庄公驻扎在郎。
【传】次,停留的意思。有所畏惧,想救纪国却又不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