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法则:用理导,不纵
然而,情绪疏导不等于放纵情绪。勇于接纳情绪,也需善于在理性的范围内引导情绪。
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遇事不慌乱,有自信与勇气,能够快速全面地调查、总结、分析、比较,从多种行动方案(可能是预备的或是临时的)中选出恰当的处理方式,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理性是基于正常思维结果的行为,反之就是非理性。理性的意义在于对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却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负责。
大禹治水采取“疏通”之法,也并非随处乱挖。据说,他曾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到中原大地的主要山脉、河流做了一番严密的考察,在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都留下了足迹,并先后疏通了九州的河流,将大水汇入四海,将小水引入田间,再将田里的水导进大河。这其中就体现了疏导的理性法则,不局限在眼前的一时之便(持续发展),不局限于小我的一人之利(社会责任)。只有心怀长远发展的智慧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才能为每个个体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理性之光。
今天真是倒大霉了。跟踪了一个多月的单子,我费了多大心血,眼看就要谈成了,结果一个同事横插一杠,硬生生把客户抢走了!哼,我知道这个同事有背景,得罪不起,但这口气实在是憋不下去!我去找老板理论,结果老板根本不在乎是谁的努力,反正单子签下来他就满意了,他还让我多向那个同事学习,“做人要灵活一点”。更倒霉的是,我下班开车,在路上碰到一个无赖,一直想要变道、加塞儿。哼,我就是不让你,凭什么要让你?我一脚油门加上去,就追尾了。堵在那里一个多小时不说,还赔了几百块钱。好不容易回到家,一进门就差点绊一跤!是谁把拖鞋放在大门口的?小儿子站在旁边看着我笑。笑什么笑?我忍不住“啪”的一巴掌就挥出去了……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没有被理性疏导的情绪,是如何肆意破坏我们的生活的。职场上遇到不合理的事情,产生愤怒情绪是正常反应,这种愤怒可以通过很多渠道得到疏解:直接翻脸破口对骂,找朋友或同事抱怨吐槽,私下进行打击报复,向领导反映情况,自我调整心态,找其他人(陌生司机、小儿子等)转移发泄……这些方式中有些是理性的,有助于个体长久发展和人际和谐,有些则相对不那么理性,可能只是获得了短时间的“爽快”,后面却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把愤怒转移到开车过程中的斗气,会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造成安全隐患;转移到家庭生活中,无端责骂家人,则会破坏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给配偶和孩子带去心理阴影和伤害。殊不知,孩子把拖鞋摆放在门口,可能是希望表达“爸爸辛苦了”,他的微笑也不是嘲讽,而是期待和迎接。
理性的疏解指向发展、可控、和谐、责任,非理性的宣泄则导向放纵、伤害、自私和短视。当我们面对大量愤怒、悲伤等消极情绪急需排解时,究竟该选择哪个方向引流?否认、退行、分裂,还是升华、重构?这就需要就事论事、实事求是的智慧,帮助我们在每一个充满情绪的当下保持理性的思维。
否认:为了回避某个事件引发的情绪,干脆连事件本身都“视而不见”。比如,面对亲人离世,假装没有发生过这件事,矢口否认或闭口不谈。这种应对方式有时能解当下之痛,但大多数时候就像在溃烂的伤口上直接贴创可贴,无济于事。
退行:心理成长的标志之一是越来越成熟,但当情绪过大时我们也可能放弃努力,让自己退回“像小孩子一样”的状态。比如,哭、闹、破口大骂、打人、不合时宜地撒娇、提不合实际的要求等。这种应对方式能帮我们暂时逃开责任感和压力,但这种“逃开”需要付出多大代价就要视情境而定了。
分裂:为了避免内心的纠结和冲突,简单用“非黑即白”的极端化方式处理问题。比如,喜欢一个人,就不顾事实地一味神化他的每个行为;一旦他的表现不合自己的心意,又彻底转向另一个极端,放任自己妖魔化他的所有表现,任意宣泄厌恶、愤怒、失望等情绪。
升华:把对某个事件的情绪转移到另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替代性事件上,而后者往往更能被社会和文化接受。比如,因为身高问题被同学歧视和羞辱后,没有直接进行身体攻击,而是将愤怒转移到学习上,用取得“全班第一名”的方式获得象征意义上的征服、报复、优越等感觉,从而宣泄了攻击性。
重构:用新的正面思维重新看待与诠释同一事件,努力寻找负面事件的积极意义,用期待、谅解、欣赏等情绪取代攻击性。比如,表白被拒绝,原本有些恼羞成怒,但再一想,对方态度坦诚、直接,不虚伪敷衍,恰恰是出于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也就不再过多自责或纠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