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助人与自助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疏为先,疏中有导;导为重,有导则疏

心理疏导的重点在于处理情绪和理性的关系,难点也在于此。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以先从情绪入手,当情绪得到疏解,理性开始回归,我们解决问题、寻找出路的能力也就正常运作起来了。

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心理疏导不是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帮助人们排除障碍,重新找回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排除障碍,疏为先。情绪会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带着情绪看问题,容易极端化、片面化、夸大化。悲伤时赏花观鸟,我们看到的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喜悦时我们看到的是“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当我们冷静下来时,即使没有外界的指导,我们的思路也会更开阔,更有创造力、理解力和包容力。我在疏导工作中就常常遇到“半途而废”的情况,当事人一开口就问“我该怎么办”,但当我们的交流完成了“疏”的部分,还没来得及“导”时,当事人就心满意足地说:“现在我知道该怎么办了。”

化解情绪,导为重。情绪引导是有方向的。从负面情绪向正面情绪转变,从消极应对向积极应对转变,引导当事人更加接纳自我、适应社会、理性平和、积极向上。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固化的适应危险环境、提高生存概率的反应模式:感到威胁时,高度集中注意力,快速提升攻击性,果断采取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在“丛林法则”下获得更多的存活机会,但这种反应模式在现代社会就不一定适用了。现代社会,人们生存品质的关键不再是个人战斗力,而是融入社会、整合资源的能力。当人际冲突中的某些因素让我们感到焦虑、愤怒和恐惧时,如果我们仍然遵循高度集中注意力(死死盯着问题的消极因素,思考问题角度单一、钻牛角尖,抓到一种解决方案就很快认定“只剩这一条出路了”),快速提升攻击性(容易进入“鱼死网破”“一了百了”“誓不罢休”之类的备战状态),果断采取行动(冲动、破口大骂或大打出手)的反应模式,结果往往是问题越闹越大,局面越搞越糟,负面情绪也越来越强烈。

因此,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关注心理学,关注如何与别人、与自己深度和谐共处的科学,而不仅仅关注于计算、平衡财富积累和物质生产。这标志着我们在社会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仍然保持着持续进化的活力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