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维权与维稳:如何错位
维权与维稳是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尽管“权利”是一种自然的正当性要求,但其实现需要以“稳定”的秩序为基础,而且“稳定”的秩序本身是人们的一种正当性要求。只是在现实的政治与社会关系中,一旦特定的政治体系与制度安排不能提供足够的制度化机制来容纳权利需求,选择通过限制、延缓或降低权利需求而不是提升政治体系对权利需求的回应能力时,维权与维稳之间的一致关系就会演化成“错位冲突”,表现为维权维稳化与维稳维权化。
(一)维权维稳化:维权的错位
维权维稳化即权利相关者围绕特定议题,倾向于以抗争性行动将维权问题转化为维稳问题,进而通过获得上层级政府或政府官员的注意而达到维权的目的。尽管权利具有正当性和普遍意义,但在现实中也是最容易遭到侵害的,“无论是个人的权利,还是民族的权利,大凡一切权利都面临着被侵害、被抑制的危险,因为权利人主张的利益常常与否定其利益主张的他人的利益相对抗”。当权利面临被侵害、被抑制时,提出权利主张的人往往会“为权利而斗争”,因而以何种方式来维权也就成为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关键性问题。在维权实践中,以抗争性行动来实现维权目的是一种常见的选择,其实质是将维权社会化,通过扩大冲突来形成压力,进而以压力来寻求问题或不满的解决。
谢茨施耐德在分析冲突范围理论时就指出,冲突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冲突的范围,由于冲突各方在实力上总是存在差距,实力较弱的一方往往会通过冲突的社会化使更多的人卷入冲突,以此来打破原有的力量平衡并使冲突结果向着有利于己方的方向发展。与此相对应的是,维权者在维权实践中往往也有类似的动机:扩大冲突的范围,将更多的人或力量卷入维权活动,将维权问题转化为维稳问题,进而改变维权活动中的力量结构,使维权结果向着有利于维权者的方向发展。在我国,集体上访、围堵政府办公大楼、堵塞交通是维权维稳化的典型途径,其内在机理就在于:通过上述行动,将问题从较低一级政府带到较高一级政府,将上级政府和官员纳入其维权活动,促使上级政府和官员予以关注,形成自上而下的稳定压力,最终演化为“维权—维稳—维权”的错位路径。
可以发现,通过抗争性行为将维权维稳化以达到个人或集体的维权目的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维权维稳化的工具性,不同于种种泄愤行为,维权维稳化过程中公众所采取的行动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在此过程中,一旦维权诉求得到满足,抗争性行动会终结;二是维权维稳化的压力性,维权维稳化的演化及其维权功能的实现以“压力”的形成、扩散及其有效性为基础,这需要与之相联系的一套制度体系,否则维权维稳化难以达到维权的目的;三是维权维稳化的“冒犯性”,因为,尽管维权维稳化是以体制外行动来寻求维权目标的实现,但其实际所指向的是体制内制度安排的不足与缺陷。
(二)维稳维权化:维稳的错位
维稳维权化表明的是两者之间关系的另一种错位发展,即旨在维护社会稳定的行动反而激起或诱发更多、更激烈的维权行为。毫无疑问,稳定与安全是任何共同体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稳定是所有政治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即使在个人权利之上的自由主义社会里,也承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价值”。可见,维护社会稳定,确保社会的良性运转是政府的重要职责。然而,不同于自然系统和机械系统,社会系统是由人及其有意识的活动、组织和结构所构成,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并且,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越是复杂的系统,越是意味着充满了更多的关系和矛盾,无变化、无矛盾、无冲突的状态对于社会系统而言是不现实的。
然而,当以封闭、静态和绝对的观念为基础而进行维稳制度的设计时,体制外维权行动的“冒犯性”往往会被要求“快速平息”,进而衍生出维稳维权化的如下两种形式:一是强力维稳,即在观念和态度上倾向于不接受公众的维权抗争行动而以维护社会稳定的名义对各种维权抗争行为“严防死守”和“围压堵截”,以“压”的方式来控制冲突的范围和强度。实践中,类似做法的效果已被证明十分有限,不仅难以实质性地消除抗争行为的根源,反而会诱发和激起更多的维权行动甚至“弄巧成拙”地导致相关者的维权决心更加坚定、维权行为更加激烈。二是妥协求稳,即在态度上回避公众的维权抗争行为,以“恩惠”的形式来“息事宁人”。然而,这一维稳方式往往诱发更多的机会主义和不合理的维权预期,一旦预期得不到满足,会衍生出进一步的维权行动。因此,无论强力维稳还是妥协求稳,不仅难以实现维稳与维权的协调,而且会直接导致“维稳—维权—维稳”的错位发展。
对维稳维权化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其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无论强力维稳还是妥协求稳,都是不稳定的,在手段上均带有较强的随意性和武断性,与法治精神相悖,在实践中会削弱政府的公信力,损害社会的长治久安;二是以“不出事”为导向的维稳是短期化的,表面上看强力维稳和妥协求稳颇具可行性,短期内可以避免抗争性行动,但难以实现制度化,同时会导致问题被延缓而难以得到及时的解决;三是强力维稳和妥协求稳都属于事后应对型,是对矛盾和冲突的被动式反应,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难以前瞻性、源头性、系统性地维护社会的长远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