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病基层预防控制丛书  寄生虫病监测与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环境中媒介生物的监测

病媒生物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病媒生物是指能传播疾病的生物,一般指能传播人类疾病的生物。广义的病媒生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鼠类,属哺乳纲啮齿目动物;无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昆虫纲的蚊、蝇、蟑螂、蚤等和蛛形纲的蜱、螨等。病媒生物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叮咬和污染食物等影响或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而且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的重要传染病。
一、病媒生物传染病监测的重要性
在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有许多属于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登革热、地方性斑疹伤寒、丝虫病等;而一些消化道传染病则通过病媒生物的机械性传播在人群中扩散,如痢疾、伤寒等。通过对病媒生物的有效控制,可减少其对人群的危害和及造成的经济损失,还可以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系统地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不仅可为制定病媒生物控制方案提供依据,还能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提供预测和预警信息。我国过去曾比较系统地开展过病媒生物的监测,对病媒生物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各地方法不统一,进行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比较困难;且原有的一些方法已经不适于现在社会发展状况,部分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状况也发生了变化;同时近年来周边国家一些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已对我国形成威胁。因此加强病媒生物监测已经成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一个迫切任务。
二、媒介生物监测
以下以蚊虫监测为例介绍环境中媒介生物的监测。
(一)监测目的
掌握监测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此外分析病媒生物的长期变化和当地传染性疾病的相关性,还可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数据支撑。
(二)蚊密度监测
1.成蚊监测
定时、定点进行成蚊密度监测。
(1)诱蚊灯法
1)监测点的选择:
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不同地理方位选3~5个地级市为监测点。每个地级市城区选择居民区、公园(含街心公园)、医院各4处,农村选择民房和牲畜棚(牛棚和猪圈等)各4处,没有牲口棚的以民房补齐。除牛棚、猪圈外,其他均在外环境中进行。
2)监测时间:
每月2次,相邻两次的测定间隔应为15天,风雨天气(风力五级以上)顺延。越冬蚊活动前一个月即开始监测,连续两次监测皆未捕到蚊虫后结束。
3)监测方法:
每处使用诱蚊灯1只,监测从日落20分钟后开始,连续诱集6小时。第二天,将集蚊盒取出,鉴定种类、性别并计数。
4)密度指数计算:
公式为
(2)人工小时法
1)监测点的选择:
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地理方位选3~5个地级市为监测点。每个地级市城区选择城市中心2个居民区,城郊结合部3个居民区,每个居民区调查4户,农村选择自然村2个,每个自然村调查农户4户,不相邻的牛棚和猪圈(或其他牲畜棚)各2处。没有牲畜棚的以民房补齐(共2户)。
2)监测时间和方法:
每月2次,相邻两次的测定间隔应为15天。日落1小时后,用电动吸蚊器在每个监测点的室内环境捕捉15分钟,分类计数。越冬蚊活动前一个月即开始监测,连续两次监测皆未捕到蚊虫后结束。
3)密度指数计算:
密度指数计算以只/人工小时为单位。
2.伊蚊专项监测
该项监测针对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各地根据实际需要开展此项监测。有埃及伊蚊分布的监测点,应该在监测过程中,注意收集该种伊蚊分布范围的资料。
(1)诱蚊诱卵器法
1)监测点的选择:
每个地级市选居民区、公园、工地、医院、废品收购站等其他伊蚊孳生场所,共布放200只诱蚊诱卵器,居民区每户1只,公园、工地每10ml只。
2)监测时间:
各监测点于每月中旬监测1次。越冬蚊活动前一个月即开始监测,至连续两月皆未捕到蚊虫后结束。
3)监测方法:
用诱蚊诱卵器,连续放置4天,第四天检查、收集诱到的成虫及蚊卵。统计蚊卵阳性率,同时记录调查期间平均气温和降雨情况。
(2)容器指数法
1)监测点的选择:
每个地级市按不同地理方位选4个街道的居民区,每个街道检查室内外积水容器不少于100个;公园、工地、废品收购站和其他单位各2个,检查积水容器不少于100个。
2)监测时间:
各监测点于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3)监测方法:
检查各种积水容器内伊蚊幼虫和蛹的阳性率。各种积水容器按性质分为永久性(如水缸、水池等)和暂时性(如花瓶、轮胎、废弃瓶罐等)容器,可分别统计并计算相关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