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患者安全原则
患者安全是通过运用医护人员制定的安全管理规范(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和合理有效的反馈措施(不良事件上报等),以确保正确的诊疗始终用于正确患者的过程,使患者免受损害或将损害降低到最小。
加强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维护能力,避免患者受到损害。
1.严格执行患者身份“查对制度”,能正确识别患者身份。建立规范化信息沟通程序,加强医疗环节交接制度(医疗护理交接班、患者转诊转运等),完善患者识别制度。“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志是保证患者安全诊疗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对特殊患者(传染病、药物过敏、精神患者等)应有明显识别标志(腕带、床头卡、指纹等)。在实施紧急抢救时,必要时可下达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对口头临时医嘱完整复诵确认,在执行时双人核查,事后及时补记。接获患者非书面的重要检查(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准确地记录患者识别信息、检查(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2.健全手术室安全管理。择期手术须各项指标均达手术指标后方可进行手术。建立健全手术安全核查(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等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及工作流程,并提供有效的监管措施。
3.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减少感染风险。护理管理者应正确配备便捷的手卫生设施,定期检查并更换过期手卫生设施。严格遵循各种废弃物的处理流程,遵循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4.加强用药安全管理。建立规范管理程序,对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清晰明显的贮存识别与严格使用要求。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章制度,并在使用前严格施行转抄和执行医嘱的核对程序,并由转抄和执行者签名确认。
5.建立“危急值(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评价报告制度与流程。
6.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伤害。入院评估时,常规评估患者跌倒、坠床状况,主动告知跌倒、坠床危险,采取有效安全教育和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规范化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报告制度、处理预案与工作流程等。
7.建立全员急救技能培训机制,确定必备急救技能项目(过敏性休克、火灾、地震、弱水、中暑、电梯事故、气管异物、中毒等),并有相关组织培训机构。医院建立院内抢救车及药品规范管理制度,在规定的地点部署并实施统一的管理。定期对员工急救技能及应急能力进行考评,建立考评标准及反馈机制。加强员工急救时自身防护意识及自身救护能力评估,保障员工安全。
1.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维护能力提升。
2.患者受损害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