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信任与经济增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社会资本的性质

1.3.1 生产属性

我们知道,物质资本属于有形资产,存在于实物资产中;人力资本属于无形资产,表现为人们所拥有的知识和技术。类似地,社会资本也属于无形资产,存在于人们的社会关系中。类似于其他形式的资本,社会资本是具有生产性的,有助于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能够促进生产的完成。而在不存在社会资本的情况下,这是难以实现的。与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一样,社会资本是投资所带来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源泉。比如,那些人们之间存在广泛的联系和相互信任的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当然,社会资本也需要投资。人们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例如时间和精力等,来建立和维持社会资本。如果不能很好地维持,那么社会资本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恶化。

但是,社会资本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资本:第一,社会资本不是私人的,而是共同的财产。社会资本必须在共享中得到使用,而很少由某个人单独使用。社会资本是一种不可分割的非竞争性商品。比如,作为社会资本的重要特征的信任,是不能被购买和存储的。第二,社会资本是不可以完全替代的,在多数情况下,只是针对特定行为。一种特定形式的社会资本在某些行为中是有价值的,但在其他行为中却可能是无用甚至是有害的。第三,社会资本存在于经济人内部,或者不同经济人之间的关系结构中,而不是存在于实现生产所必需的物质载体,例如物质资本,和经济人自身,例如人力资本中。其中经济人既包括个体经济人,也包括有目的的经济组织,比如公司,这些经济组织可以为其成员创造一定的社会资本。第四,社会资本不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而减少。相反在更多情况下,社会资本能够在使用中得到进一步积累。比如,如果当前的信任水平不高,很显然不能从别处购买信任,而只能通过时间来逐渐累积和发展。但随着信任的“使用”年限增加,其整体水平将逐渐得到加强,而不是降低。也就是说,建立、使用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信任水平的提高。再比如,企业之间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声誉,也会随着交往时间的延长和合作程度的加深而不断提高。

在社会资本形成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悖论。社会资本的形成体现为对社会资本进行投资,很显然,只有当投资的回报大于成本时,投资才会实现。但是,这种投资常常具有相当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而这不利于在长期上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从而使得对包括相互理解和认同、信任、合作等在内的社会资本的投资受到了抑制。而这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国家中表现得尤其显著。一般来看,在这样的国家中,正式制度建设一般比较落后和匮乏,因此亟须发展非正式制度作为补充,并建立一种彼此信任和可靠的社会关系。但是,由于中介组织和社会网络不够发达,例如缺少相应的仲裁机构和贸易组织,使得投资中的风险很难被化解,导致相互信任和合作的社会资本难以在短期内建立。故在这样的国家中,反而很容易形成以追求小范围集团利益为特征的狭隘的纽带型社会资本。

1.3.2 公共品属性

社会资本与其他类型资本的重要不同在于,社会资本具有公共品的性质。我们知道,物质资本具有私人属性,具有特定的私人产权。那些投资于物质资本的人将获得全部的投资收益。类似地,人力资本也具有私人属性。人们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即付出自己的资源、时间和努力来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也会在未来获得相应的回报,比如,可以获得较高的工资、令人满意的工作,或者处于一种愉悦的社会氛围中。因此,人们愿意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因为投资者会获得全部的投资收益。

但是,社会资本具有公共品的性质,这使得对社会资本的投资存在“搭便车”行为,导致对社会资本的投资存在不足。行为准则和约束的存在,能够使得处于该社会结构中的所有人,而不只是该社会结构的发起者或投资者,获得好处。比如,在某些学校中,学生们的家长们会形成一个联系较为密切的“家长群体”,这一群体常常是由少数家庭主妇发起的,尽管这些家庭主妇可能不会获得该群体的全部社会资本收益。考虑这样一种情况:某位“家长群体”的发起者接受了一项家庭外部的全职工作,她不得不放弃了在这一群体中的工作和社会联系。从这位发起者的角度来看,从事全职工作为她的家庭带来的收益,要远远地超过失去与其他家长们的联系所带来的损失,因此这是一个理性的决定。但是,这一决定会给该群体中的其他家长带来损失,尤其是那些过去与她联系较为密切的家长。类似地,如果一个家庭需要搬离既有的社区,因为孩子的父亲在其他地方找到了更好的工作,那么,尽管对于这个家庭来说,这是一个理性的决定,因为搬离该社区给他们带来的收益,要大于失去与社区中其他家庭的联系所带来的损失,但是对于其他家庭来说,这一决定会给他们带来社会资本的损失,因为该社区中一系列的社会关系将被打破,既有的行为准则和约束可能遭到削弱。因此,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那些其他家庭所做的不可控的决定给他们带来的损失,要大于他们自己进行理性决定所带来的收益。因此,这便导致了对社会资本的投资往往不足。

当然,对社会资本的投资不足不仅存在于自发的社会组织中,也存在于信任、合作等社会关系中。假定甲向乙寻求帮助,乙的帮助给甲带来了好处。这相当于甲与乙之间形成了某种约定,这一约定为乙带来了好处,相当于为乙提供了某种在未来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本。尽管最初甲对乙发出请求,只是因为乙的帮助将对甲有利。当然,如果最初甲能够通过自己,或者通过某些正式机制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即没有形成某种约定的话,那么,甲就不会为其他人带来额外的社会资本。一般来看,一个人选择是否信任他人,或者说,是否愿意进行投资来保持信任,完全取决于信任行为给他带来的成本和收益,而不是信任行为会给其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比如,作为社会资本的一种形式,信息是至关重要的。那些能够获取多种信息,并为其他人提供信息的人,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经济利益来考虑是否获取这些信息,而并不考虑从他那里获取信息的其他人的经济利益。

另外,在建立行为准则和规范方面,也存在投资不足的现象。在特定的社会网络和结构中,一些成员为了降低外部性建立了行为准则和规范,并从中获得了相应的好处。但是这些行为准则和规范的建立和维持,依赖于整个社会网络和结构的性质,以及该社会网络中的所有人的行为。尽管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受到行为准则和规范的影响,但是个人却并不能改变这些准则和规范。因此,社会资本所带来的好处会被社会网络中的所有成员所分享,而投资者只能获得其中较少的一部分,故人们没有动力对社会资本进行投资,使得社会资本的形成往往是其他社会行为的副产品。当然,也有一些社会资本具有私人属性,这样的社会资本就不存在投资不足的问题。

1.3.3 社会网络的排他性

社会资本可以表现为人际社会网络,其中信任来自人们之间的契约。当然,社会资本也会有一些负面作用,比如排他性。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是匿名性,即一个人的金钱和另一个人的金钱在市场上是完全一样的。但是这一特征在社会网络中并不存在。社会网络是排他的,具有严格的身份认定。尤其对于外部人来说,并不具有包容性。在既定的社会网络中,“名字”至关重要,交易是发生在私人之间的。这种排他性,很显然就会带来市场的无效,并导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配置。

社会网络的存在为人们之间创建了联系的纽带,这既包括客观的联系,也包括主观上情感的联系,因为在社会网络中的人们能够彼此合作并产生信任。一般来看,一个人的社会身份与其所在的社会网络密切相关。那么,一个人可以参加多少个网络呢?由于每个人都具有多重的社会属性,并可能效忠于不同的群体,因此从理论上看,一个人可以参加很多网络,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依赖于某个或某几个社会网络。一些人喜欢这个社会网络,而另外一些人可能喜欢其他的社会网络,人们加入到不同的宗教团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另外,某些社会网络也存在一定的锁定效应,例如基于种族关系的网络。人们自生来便属于这个网络,而且一旦离开这个网络是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的。

一般认为,一个网络的规模越大,就越有优势,而且任何一个网络的扩张都会对其他网络造成负的外部性。比如,如果网络中的某个成员为了实现自己的某种目的,加入到其他的社会网络,那么他之前所在的网络就会变得不那么牢固,进而很容易遭受损失。因此,不同的社会网络往往因为争夺成员而相互竞争。Dasgupta and Goyal(2009)提出了一个关于个人动机和网络选择的简单模型,用于说明在哪些情况下人们偏好多重的身份和网络,而在哪些网络中偏好严格的身份认定。

Wintrobe(1995)解释了为什么社会网络经常存在于种族之中,而且不同于其他的专业网络,基于种族关系的网络的内部联系是比较密集的,且能够服务于多重目标,满足多种需要。因为这些具有遗传特征的社会网络存在较严格的身份认定,进入和退出这样的社会网络几乎是不可能的,网络内部的行为约束和惩罚机制使得人们遵守默认的行为准则。在很多情况下,父母传承给子女的社会网络就是基于这种种族关系的社会网络。在这样的网络中,对网络中其他人的监管成本比较低,这就降低了发生道德风险和负面选择的可能性。另外,这种基于种族的社会网络也是有效的和比较活跃的。一方面,人们对网络的投资是不可逆的,而且往往针对特定的网络。网络一旦建立,就不可能无成本地改建。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网络被不断地重复使用,使用该网络的成本会不断下降。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网络会产生正的外部性,这非常类似于在科技领域的“干中学”。这样,如果一个人已经继承了较丰富的社会网络,那么再创建一个新的网络的收益将会比较低,这同时意味着放弃使用既有网络的成本会比较高,除非网络外部存在非常好的机会。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常常保持较多的社会网络联系,且这些网络和行为准则可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1.3.4 社会网络的封闭性

社会网络的一个重要性质是封闭性。在社会网络中,行为准则产生的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是,该行为准则应该对网络内部成员产生外部影响,在限制负面外部性的同时,对正面外部性给予鼓励。然而即使存在这一条件,如果社会网络缺乏封闭性的话,行为准则也不会产生。因此,社会网络的封闭性也是行为准则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

以图1-1为例。在图1-1(a)开放的社会网络中,经济人A与B、C之间都存在社会联系,因此A的行为可能会对B、C或者同时对B和C产生影响。而由于B和C之间不存在联系,他们不可能联合起来对A的行为进行约束。除非在这一社会结构中B或者C的其中一方足够强大,可以单独对A的行为施加影响,否则A的影响力不会动摇。而在图1-1(b)封闭的社会网络中,由于B和C之间存在社会联系,因此他们能够联合起来对A进行约束,或者一旦有一方对A的行为进行了约束,那么另一方将会给予帮助或经济补偿。

图1-1 非封闭性和封闭性的社会网络

资料来源:Coleman(1988)。

考虑另外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网络,例如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这里存在社会网络的代际封闭性,可以用图1-2来表示。图1-2中涉及父母、子女及家庭外部人之间的社会联系,其中竖线表示不同代人之间,例如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联系,横线表示同一代人之间,例如子女们之间的联系。在图1-2中,A可以看作是B的父母,D可以看作是C的父母。B和C之间的连线意味着,在学校中这些子女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尽管图1-2中没有显示,但是一般来看,与不同代人之间的联系相比,子女们之间,即同一代人之间存在着更为广泛的社会联系。比如,在学校中,这些孩子基本上每天见面,能够对其他人产生某种行为预期,甚至彼此之间能够形成某种共同的行为规范,等等。从图1-2中可以看出,图1-2(a)和图1-2(b)的差异在于这些子女和家长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在图1-2(b)中,子女们的家长也彼此联系,社会网络具有一定的代际封闭性。比如,这些家长的朋友是这些子女的朋友们的家长。

图1-2 非代际封闭性和代际封闭性的社会网络

资料来源:Coleman(1988)。

社会网络的封闭性所带来的一个结果是,在该社会网络中能够产生一系列有效的行为准则来对成员们的行为进行监管和指导。比如,在图1-2(b)中,作为家长的A和D能够在一起讨论子女们的行为,能够对如何教育和培养孩子达成共识,并共同对子女们的行为施加约束。家长D不仅能够监管自己的子女C,也能够监管A的子女B。这样,代际封闭性就相当于为每位家长培养孩子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社会资本,这不仅表现在学校事务上,还表现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社会网络的封闭性不仅能够产生行为准则,还能够提高该社会网络中的信任水平,提高人们实现预期和履行责任的能力。那些不履行责任和违反承诺的人,相当于对该社会网络中的其他人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如果该社会网络不是封闭的的话,那么只有交易对方才能够对违约者施加有效的约束,这样在整个社会网络中,就不会形成信任与合作的氛围。

1.3.5 社会网络的不平等性

一般来看,在社会网络中,人们默认彼此之间进行合作,并获得正的收益,因为合作可以使网络中的所有成员都获得好处。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合作的收益往往更多地由网络中更有权力的成员获得。McKean(1992)发现,尽管所有参与合作的人都能够获得一定的收益,但是当地的社会精英阶层,例如那些比较富有的家庭往往能够获得较大比例的公共资源的收益,例如渔业和农林业产生的收益。

当然,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与不存在长期关系相比,长期的关系可能使网络中的某些成员的福利水平下降,并遭受损失。在这样的长期关系中,可能会存在剥削和利用。比如,在印度的农村地区,特权大多掌握在那些高阶层的印度种姓的人们手中,只有这些人才能够接触和利用当地的公共财产资源,他们绝大部分是富有的地主阶级。而那些较低等级种姓的人们则非常贫困。同样,这种不平等、从属的阶级关系在农业社会中也广泛存在。事实上,不平等本身并不意味着存在剥削和利用,但是与不存在从属关系相比,在从属关系中低等级的人们的福利水平要显著较低。在当代社会中,类似的现象也广泛存在。比如,在某些地区,妇女仍然受到歧视,她们被阻止继承资产、不能接受教育、不能自由选择职业,这使得她们被排除在信贷、储蓄和保险市场之外。

Dasgupta(2008)发现,在公共品生产和对当地共有资源的管理中,人们的最小最大化收益要小于在非合作均衡状态下的收益,两者之间的差额就导致在某种长期关系下,网络中某些成员的福利水平要低于独立于这种关系下的福利水平。具体来说,在单次博弈中存在一个唯一的非合作均衡,其中每个成员的最小最大化收益要低于其均衡状态下的收益。假设这个博弈可以无限次地进行下去,成员之间的协议规定:成员在每期所获得的收益,将低于单次博弈中均衡状态下的收益。其中,遵守者是指该成员能够与其他同样遵守协议的人进行合作,并对那些不遵守协议的人进行惩罚。事实上,在博弈进行中,人们很容易判断谁是遵守者,谁是违背者。假设在博弈开始后所有成员都遵守协议,而某个成员没有遵守协议,那么他就是违背者。按照协议的规定,网络中的所有成员都应该对违背者进行惩罚,使他获得最小最大化收益。同时,协议还意味着不仅最初违背协议的违背者应该遭受惩罚,那些没有惩罚违背者的成员也要遭受惩罚,那些没有惩罚那些没有惩罚违背者的成员也要遭受惩罚……以此类推。这样,对违背者的惩罚就具有了一定的威慑力。如果其他人都遵守协议,那么违背协议的行为就得不偿失。事实上,只要人们对未来的成本和收益的贴现率不是很高的话,那么遵守协议就是一个内部强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