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的32堂国学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学问越多越好,贪欲越少越好

如何获得一个充实、快乐的人生,有一个要点:学问越多越好,贪欲越少越好。

学问越多,你对世态人情的理解越透彻,就没有那么多愤愤不平,没有那么多牢骚和抱怨,心态就越平和;贪欲越少,你的压力越小。因为我们想得到的东西永远比能得到的东西多,你想得到的东西越多,与现实的差距越大,缺憾也会越大。相反,想得到的东西越少,缺憾越少。一个学问大而贪欲少的人,怎么会不感到充实而快乐呢?

那么,如何做学问和减少贪欲呢?

第一,读书也要读人读事。

做学问光读书不够,还要读人读事。有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历史上发生的事了如指掌,对外国发生的事也略知一二,学问好像很大了,可是要他出个主意办个事,他却不行,出的全是馊主意,办的全是糊涂事。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读不懂人,读不懂事。读书可以关在屋里一个人用功,办事却得跟人打交道,跟事打交道,读不懂人,读不懂事,能干什么呢?

据报载,某女博士乘车时,竟被一个乡下农妇以介绍工作为名,卖到了山区。这个女博士读的书一定不少,可是对人对事太不懂了,那就不能认为她学问多。

如何读人读事呢?方法很简单:多跟人打交道,多接触一些实际,并留心从中总结规律。

很多人不喜欢读人读事,他们老是想:“这个人跟我无关!”“这件事跟我无关!”然后急急忙忙让自己跟这个人和这件事划清界限。这样,他们将错过无数做学问的机会。

按照哲学的观点,“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没有任何一个人或一件事“跟我无关”。比如,那个人很穷,好像跟我的财运无关。但他却有一个发财的兄弟,通过他,也许能得到一个赚钱机会;那个人相貌丑陋,好像跟我的爱情无关。但她却有一个漂亮学妹,通过她,也许能找到一段美妙的爱情;那个人很陌生,好像跟我的生活无关,可是我脚上穿的这双鞋子,没准就是经她手制造出来的……世间人和事,仿佛被一根看不见的线串在一起,弄清其中的关系,是世间最大的学问。老子、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其他无数智者,都在探究这门学问,我们怎么能轻视它呢?

当然,大千世界无穷,人的智力有限,人情世态,不是那么容易看懂的。我们经常不能发现身外的人和事跟自己有什么关系,这也很正常。要是一看就懂,还用得着读人读事吗?只要我们养成事事留心的习惯,能看懂的东西必然越来越多。

此外,在一件看不懂的事情中,总有能看懂的部分。在多数时候,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只需要得到某个印象就够了。种种印象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会产生反应,进发出奇妙的灵感。佛家讲“顿悟”,孔子“五十而知天命”,都是积累的结果。只要我们留心积累,终有“世事洞明”的一天,到那时,也就用不着声嘶力竭地唱这首歌了: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第二,“需求越少的人越接近上帝”。这句话是西方哲人苏格拉底说的。他还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痛苦经常来自于经济拮据,苏格拉底一生都很贫穷,却不以贫穷为苦,因为他的欲望很少。他丢掉自家的雕刻店不管,跑到街上去当一个不拿薪水的“道德教师”,给那些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讲哲学。他说:“别人为吃饭而活着,我为活着而吃饭。”

苏格拉底经常穷得连鞋也买不起,所以喜剧诗人阿里斯多芬塑造的苏格拉底的舞台形象是光脚的。好在他对生活的需求甚低,安于艰苦的生活。无论酷暑严寒,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日常的饮食简单异常,酒也不常饮。但事实上,他的酒量过人。据说,苏格拉底一次和几个朋友聚会探讨问题,他们畅饮一夜,别的人到黎明时分都醉倒在地,只有苏格拉底清醒如故。

苏格拉底认为:“当心灵沉潜于其自身之中而不为声色苦乐所挠扰的时候,当它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善美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苏格拉底还认为,绝对的正义、绝对的美与绝对的善都是有的,但只能由理智的眼力才看得见。因此,当我们局限于肉体感受时,当灵魂被罪恶所染时,我们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

苏格拉底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禁欲主义者,他并不认为哲学家应该完全禁绝日常的快乐,他只是说哲学家不应该成为它的奴隶,不应该醉心于恋爱的快乐,或华贵的衣鞋,或其他的个人装饰,而应该全心全意关怀着灵魂。

苏格拉底的生活方式也许是我们难以接受的,但正如他所说,“需求越少的人越接近上帝”。从客观上来,一个人的需求越少,他越不容易被名利的绳子勒住脖子,于是他就能更自由地思想和行动,他就更容易获得平静的快乐。

在肉体享受和精神追求的问题上,东西方智者的观点惊人的一致。有的印度僧人或西藏僧人只缠一块腰布,只吃白饭,只靠着非常微薄的布施维持生活,他们的精神却很快乐。老子也在他的《道德经》中说:“圣人为腹不为目。”意思是说,圣人追求内心享受而不沉迷于肉体的快乐。

这是否可以说明肉体享乐与精神追求确实相互矛盾呢?并非如此。只要秉承老子的“顺其自然”的理念,肉体享乐与精神追求完全可以达成一致。其要点是:要追求,但不强求。

打个比方,人是要吃饭的吧,那就去工作赚钱。赚钱多就吃好一点,赚钱少就吃差一点,既不懒惰,也不强求发财,尽自己的能力,做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在当今社会,要解决吃饭问题还是很容易的。顺其自然地去做,命运就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如果为了发财而采用不正当手段,脖子就等于被一根看不见的绳子拴住了,这时恐怕就是“万事不由人”了。

追求爱情也是这样,爱上一个漂亮姑娘,就大大方方、诚心诚意去追求,追求不到就算了,用不着强求,总会遇到有缘人的。

大致来说,如果一个人将欲望降低到“衣食男女”的基本程度,身心所受的束缚就相当少了,这才是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