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下风流与竹林风度:曹魏社会与文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美名佳誉流传后代

邺下文学集团的建立,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实际上担当了文学组织的功能。又正因为这不是文学组织而是政治官属组织,也使其组织的文学活动不局限于某一组织,而具有全社会的性质,为其他官属的人员参加文学活动提供了方便,使这种文学活动成为大多数文学家的事。因此,可以说,邺下文学集团是以曹丕、曹植官属为核心并联系其他文学家共同参加文学活动的文学家群体。所以,南朝钟嵘《诗品》这样来评说邺下文学集团:

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59]

这样的文学集团显然与汉初藩王处的赋家集团的形成有所不同。赋家集团是在招揽人才之下同气相求的自动聚集,其成员是门客身份而无官职,但邺下文学集团的成员都是有官职的,其形成是以委派为基础的。另外,赋家集团的组织者藩王,有的是不擅长搞创作的,如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序》称:“梁孝王时,有邹、枚、严、马,游者美矣,而其主不文。”[60]但邺下文学集团的政治官属领导人是擅长文学创作的,他们是集政治首脑与文坛创作佼佼者为一身的。这个文学集团在曹操逝世、曹丕登基后正式宣告解体。从领导者来说,继承魏王之位又进而当皇帝的曹丕,他政务繁忙,早已无暇领导与组织正常的一般性文学活动。从成员来说,著名的文学家陆续逝世,再加上曹植一派中的文学家不断被杀,连曹植最终也被赶出邺城,而曹丕一派中的文学家也所剩无几,活着的人不断得到高官,他们也无暇去搞文学创作了。于是,随着太子官属的解体与魏代对藩王的刻薄政策,藩王有生命之虞而根本没有可能组织力量进行创作,文学家的集体活动自然而然地逐渐减少。从地域来说,曹丕定都洛阳,邺城也已不是政治、文化的中心。至此,邺下文学集团不复存在了。但是,邺下文学集团这种文学家组织起来进行活动的形式为后世作出了榜样,美名佳誉相传不绝。其实,后世文学集团所开展的种种活动,也不外乎是宴游赋诗、命题创作、同题创作、相互酬赠、品赏作品、品评作家、编辑诗文集等。


[1]《三国志》,第608页。下同。

[2]《三国志》,第608页。下同。

[3](南朝梁)萧统撰、(唐)李善等六臣注《六臣注文选》,第369页。

[4]《三国志·王粲传》注引《典略》,第602页。

[5](南朝梁)萧统撰、(唐)李善等六臣注《六臣注文选》,第750页下。

[6](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武帝纪》,第24页。

[7]《三国志·武帝纪》,第34页。

[8]《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第34页。

[9]《三国志·邢颙传》,第383页。

[10]《三国志·王粲传》注引《魏略》,第603页。

[11]《三国志·王粲传》注引《文士传》,第602页。

[12]《三国志·王粲传》注引《魏略》,中华书局,1982,第603页。

[13]《三国志·曹植传》注引《典略》,中华书局,1982,第558页。

[14]《三国志·邴原传》注引《邴原别传》,中华书局,1982,第353页。

[15]《司马孚传》,中华书局,1974,第1081~1082页。

[16]《三国志·邢颙传》,中华书局,1982,第383页。

[17]余嘉锡:《世说新语·言语》注引,中华书局,第70页。

[18](明)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第84页。

[19](南朝梁)萧统撰、(唐)李善等六臣注《六臣注文选》,中华书局,1987,第439~440页。

[20]《三国志·王粲传》注引《典略》,中华书局,1982,第603页。

[21]《后汉书·孔融传》,中华书局,1965,第2279页。

[22](明)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第57页。

[23]《三国志·曹植传》,第557页。

[24]《三国志·曹植传》,第561页。

[25]《三国志·王粲传》,第599页。

[26]《三国志·邴厚传》注引《邴厚别传》,第353页。

[27](南朝梁)萧统撰、(唐)六臣注《六臣注文选》,第446页上。

[28]王夫之:《楚辞通释》,中华书局,1959,第148~149页。

[29]《三国志·曹植传》,第557页。

[30]俞绍初辑校《建安七子·王粲集》,中华书局,2005,第141页。

[31](唐)徐坚:《初学记》卷十引《魏文帝集》,中华书局,1962,第230页。

[32](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三十四,第600页。

[33]《古文苑》卷七章樵注引。

[34](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八八,第1518页。

[35](宋)李昉:《大平御览》卷五九六引挚虞《文章流别论》。

[36](宋)李昉:《大平御览》卷三五八。

[37]俞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陈琳集》,第48页。

[38](南朝梁)萧统撰、(唐)六臣注《六臣注文选》,第748页上。

[39](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八,第149页。

[40](南朝梁)萧统撰、(唐)六臣注《六臣注文选》,第792页上。

[41](南朝梁)萧统撰、(唐)六臣注《六臣注文选》,第794页下。

[42]《三国志·曹植传》注引,第558~559页。

[43]《三国志,文帝纪》注引,第89页。

[44](南朝梁)萧统撰、(唐)六臣注《六臣注文选》,第749~750页。

[45](南朝梁)萧统撰、(唐)六臣注《六臣注文选》,第442页下。

[46](南朝梁)萧统撰、(唐)六臣注《六臣注文选》,第443页下。

[47](南朝梁)萧统撰、(唐)六臣注《六臣注文选》,第443页上。

[48](南朝梁)萧统撰、(唐)六臣注《六臣注文选》,第444页上。

[49](南朝梁)萧统撰、(唐)六臣注《六臣注文选》,第446页上。

[50](南朝梁)萧统撰、(唐)六臣注《六臣注文选》,第966~968页。

[51](南朝梁)萧统撰、(唐)六臣注《六臣注文选》,第750~751页。

[52](清)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1963,第107页。

[53](南朝梁)萧统撰、(唐)六臣注《六臣注文选》,第578页下。

[54](南朝梁)萧统撰、(唐)六臣注《六臣注文选》,第371页上。

[55]余嘉锡:《世说新语·伤逝》,《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第635页。

[56](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78页。

[57]《三国志·鲍勋传》,中华书局,1982,第385页。

[58]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1798页。

[59]曹旭:《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第17页。

[60](南朝梁)萧统撰、(唐)六臣注《六臣注文选》,第578~5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