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周恩来意见,以郭沫若为社长,夏衍,阿英为主笔和主编为《救亡日报》于1937年8月24日创刊,成为宣传团结抗战的文化阵地。但随着着上海沦陷,报社陷于困境。经郭沫若多方奔走,《救亡日报》终于于1937年元旦在广州复刊。图为当时的郭沫若。
为了抗日,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恢复政治部,陈诚为部长,周恩来、黄琪翔任副部长。周恩来提议下,陈诚电邀郭沫若加入。1938年1月6日,郭沫若和于立群由广州赴武汉。图为在车站时与送行的林林(左1)、叶文津(左2)、欧阳山(左3)等合影。
1938年初,郭沫若、周恩来与叶剑英在汉口大智门车站迎接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
郭沫若与北伐时的四位将领在武汉重逢。左起:黄琪翔、陈铭枢、郭沫若、张发奎、叶挺。
1938年3月,经郭沫若努力,陈诚邀请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池田幸子夫妇加入政治部,受聘为设计委员会委员,担负对敌宣传顾问工作。图为4月1日,郭沫若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等11团体欢迎鹿地亘夫妇茶会上致辞。
1938年4月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第三厅正式成立,郭沫若任厅长。三厅负责文化宣传工作,成员以共产党员为核心,包括其他民主人士组成。图为郭沫若与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右2)、黄琪翔(右1)及杜国痒(左2)、唐棣华(左3)合影。
郭沫若(前排左5)、周恩来(前排左4)与田汉(前排右1)、胡愈之(后排右1)、阳翰笙(前排右3)等三厅成员在武汉珞珈山驻地合影
郭沫若与《救亡日报》先遣队员于立群(右2)、郁风(右1)、叶文津(左1)在广州合影
三厅成立后,在武汉开展了大规模的抗日宣传运动。图为郭沫若在武汉街头带领群众游行集会。
1938年,郭沫若自画兰草。
1938年,郭沫若书录文天祥《正气歌》。跋文记日:“文天祥为元将张宏范所执,拘燕三年。将就刑,为绝笔自赞,日:孔曰成仁,孟日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临刑,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向拜而死。元主叹为真男子。狱中作有《正气歌》以见志,良足不朽。”
美国记者斯诺在武汉与郭沫若、郁达夫合影。
1938年9月1日,郭沫若在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在武汉举办的记者节集会上。在会上他谈到:“新闻记者应该发挥他的钢性。做政治工作的人,容易腐化,你们应该用钢来刺一刺这些人的背,以便使其前进。”
1938年秋,武汉沦陷。郭沫若于武汉失守当天,与最后一批三厅成员撤往长沙。此为到达长沙后,他与于立群(右3)、简泰梁(右1)、鹿地亘(左1)、池田幸子(左2)在陶园的合影。
1939年初,郭沫若赴重庆白市驿机场国民革命军驻地慰劳将士,纪念“一·二八”七周年。
1945年6月8日,郭沫若代表中国学者参加苏联科学院建院220周年的庆祝活动。图为临行前与家人合影。
郭沫若访问苏联期间的日记后以《苏联纪行》为题发表。图为他在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访问。
抗战胜利后,郭沫若投身民主建国事业。1946年,他离开生活战斗了七年的重庆前往上海,继续领导革命文化工作。此为他在上海的寓所——狄思威路719号。
郭沫若与冯乃超在上海。
1946年,郭沫若由上海赴南京参加第三方面代表邀集国共两党代表进行的座谈,协商国共和谈一事。他在南京的见闻后集为《南京印象》一书。图为出发前在吴铁城公馆合影,前排左起:黄炎培、周恩来、郭沫若、沈钧儒;后排左起:胡政之、陈家康、陈启夫、蒋匀田、邵力子、罗隆基、吴铁城、李维汉、左舜生。
1946年10月底,国共和谈失败,中共办事处撤回延安。郭沫若与周恩来、李维汉在中共上海办事处门前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