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生活·生态:美丽乡村绿色人居单元设计营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2 农业生产与人居环境一体化的空间研究

国内外均开展了相当数量的将农业生产空间与人居空间进行融合的实践性研究,西方工业化国家主要探索农业与城市人居空间一体化的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赵继龙、陈有川等(2011)以人居环境科学的视角对中外城市农业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并指出未来的发展方向。维尔乔斯(Viljoen)等(2005)提出将城市农业融入城市公共空间并加以连贯,作为可持续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基本要素。2009年,安德雷斯·杜安伊与伊丽莎白·普拉特夫妇(DPZ)提出农业城市主义(Agrarian Urbanism),重新思考了城市居民与土地、农业及居住区的关系,并针对美国城市特点建构起农业与郊区住区融合的圈层式布局的系统方法。巴特(Bhatt)负责的“创造食用景观(Making Edible Landscape)”项目,是在发展中国家进行融合农业到低收入居住区的设计实践。另外,一些学者致力于在微观尺度上将农业生产与城市住宅或场地融为一体进行设计探索,因此出现了克里莫(Klimor)的农耕住宅、SOA建筑师事务所的生命之塔等居住建筑与农业一体化的设计实践。

我国学者则主要立足农村院落尺度,在庭院生态经济模式基础上展开各个角度的探讨。20世纪80年代初,云正明等率先提出“农村庭院生态系统”,该系统以户为单位,将庭院作为我国农村经济的最小单元,并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通过一些工程措施,在居住庭院内进行种植、养殖、无土栽培等农事活动,发展自给自足的生态农业。卢良恕(2006)对我国各地出现的“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位一体”“六位一体”等庭院生态模式进行了技术总结。李东升等(2008)结合具体实践案例,探讨了新农村庭院农业与景观一体化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