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健生学术思想及眼科临证精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中医哲学思想认识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的研究。国务院于2009年4月发布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指出:“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这说明了研究中医哲学任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近几年来,有关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研究较多,但对于中医哲学思想的研究鲜见,更无人研究中医哲学的理论体系。我们对中医哲学思想认识论的研究情况概述如下。

(一)早期中国哲学对认识论的研究

以三国魏玄学家王弼(226—249年)为代表的哲学家在《周易略例·明象章》中对认识论方面就言、象、意三者的关系论之甚详:“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近年来我国学术界讨论的“象思维”大部分内容在此范围内。其主要内容所涵之精神,源于中国哲学早期对认识论的前三部分即“言”→“象”→“意”三者及其关系所做的系统论述,但是还没有上升到认识论中对“规律”与“法则”的更高级认知阶段,更没有论及在实践中检验的结果有成功或失败的两种可能性。

(二)刘完素对认识论的发展

金元四大家的旗手刘完素在王弼哲学认识论的基础上,对中医哲学的认识论做了深刻系统的研究,概括总结为五句话二十三个字:“言本求其象,象本求其意,意必合其道”“无道行私,必得夭殃”。

“言本求其象,象必求其意”两句话,十个字总结了王弼的早期认识论思想,后两句“无道行私,必得夭殃”八个字是引用《素问·天元纪大论》中经典的两句话,刘氏巧妙地用“意必合其道”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医哲学的系统认识论。其中关键的六个字为“言”→“象”→“意”→“道”,“夭殃”。

(三)对中医哲学认识论的释义

1.“言”:指语言和文字论述。

2.“象”:指①自然界的现象或表现及相互联系;②象征自然变化和人事休咎;③想象,《韩非子·解老》“故诸之所以意想者,皆为无象也”,即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人虽然能想象出从未感知的或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但想象内容总来源于客观现实,人的想象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起来的,一般分为创造性想象和再造想象两种,它们对人类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经验有重要作用。

3.“意”:释义为猜想或意会;中医学在与疾病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医学对疾病发展、吉凶预测、药物或治疗方法的选择或应用,体现了“医者,意也”的思想,发挥了医者最大的创造性、能动性,这也是中医学最大特色之一。

4.“道”:此处可释义为法则或规律。

5.“夭殃”:释义为夭折、灾难、祸害。

(四)刘完素对中医哲学认识论的贡献

刘氏用“言本求其象,象本求其意,意必合其道”“无道行私,必得夭殃”高度概括了中医哲学认识论。用现代语言表述,应为说话和论文的内容必须具备存在于大自然界(宇宙、太阳、地球、月亮等)或生物界(动植物、人体)及人类社会等的一切现象或表现,尤其重要的是相互之间的联系,经人脑思维加工后做出猜想或预测的结论,再将其反馈到实践中检验是正确的,即形成了事物发展的法则或规律,或者说真理,即古人所说的“道”。如果违背了事物发展的法则或规律,则必然失败。即刘氏引用《内经》中所概括的“无道行私,必得夭殃”,用我们现代通常所说的哲学术语,即“真理是由实践中产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妙哉!刘氏在十二世纪用通俗易懂的简洁语言系统总结了中医哲学的认识论的全过程,刘氏对我国中医哲学认识论做了重要补充和系统阐述。

刘氏以前,中医哲学认识论只停留在认识论的前半部分,即在“言”“象”“意”三个阶段,未论及“道”。刘氏所发扬之中医哲学认识论不仅是对中医哲学的贡献,也是对中国哲学认识论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