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读中国:敦煌汉简里的丝绸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解忧公主嫁乌孙

文物简介

木简一枚

出土编号:Ⅱ90DXT0113③:65

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

长23.5厘米,宽1厘米,厚0.25厘米

木简完整,字迹清晰

该简为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长罗侯常惠与乌孙公主给朝廷的上书经过悬泉置传递时的记录。史书记载和亲乌孙的汉家公主有两位,其一为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其二为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公元前101年细君公主病逝,那么此简中的“乌孙公主”,即为汉武帝时期和亲乌孙的解忧公主。此外因解忧公主在乌孙时间较长,被乌孙人尊称为国母,《汉书》也多以“乌孙公主”指代解忧公主。根据此简记载,长罗侯常惠和解忧公主的上书由驿骑传递,这在当时是速度最快的邮书传递方式,可见其二人给西汉朝廷上书的急迫性。由此亦可见和亲乌孙的解忧公主,在西汉与西域诸国的外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该简文记载的内容是研究汉乌关系以及丝路沿线诸国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对研究汉代的邮书传递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

简牍释文

上书二封。其一封长罗侯,一乌孙公主。甘露二年二月辛未日夕时受平望译(驿)骑当富,县(悬)译(驿)骑朱定付万年译(驿)骑。

简文大意

该简文记载内容为甘露二年二月十二日傍晚时,平望驿的驿骑当富,将长罗侯常惠与解忧公主给朝廷的上书,传给了悬泉驿的驿骑朱定,随后朱定又快马加鞭转交给了万年驿的驿骑。

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乌孙国内乱,乌孙昆弥翁归靡与匈奴公主之子乌就屠袭杀狂王泥靡,自立为乌孙昆弥,汉宣帝派遣破羌将军辛武贤率兵一万五千人至敦煌,准备平息叛乱。在解忧公主侍女冯夫人的劝说下,乌就屠同意让位,于是西汉立解忧公主之子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均赐汉印绶。长罗侯三校人马屯田赤谷,保护其地界人民。此时,解忧公主和常惠随时有很多重要军情需要上报朝廷。这就是这枚木简中提及的两封上书的背景。

阅牍延伸

塞下曲四首·其一

[唐]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以游牧习猎为生的民族,每到秋冬之际便叩关南下,严重威胁着西汉北方边郡的安全。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刘启病逝,汉武帝刘彻登基。此时汉朝国力昌盛,汉武帝决定以武力反击匈奴,同时希望联合西域实力强盛的势力,对匈奴形成夹击之势。于是,汉武帝开始关注匈奴之西、乌孙以南、葱岭以东的西域诸国。

乌孙位于今中亚伊塞克湖一带,距离匈奴最近。都城赤谷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东南伊什提克一带,驻牧范围在今天山以北整个伊犁河流域。西汉时期乌孙国人口多达六十三万,为西域诸国中第一大国。于是汉武帝便提出“欲与乌孙共灭胡”的战略计划,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就是为了联络乌孙一起对抗匈奴。

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乌孙昆弥猎骄靡遣使与汉朝交好,并以千匹乌孙良马为聘礼希望迎娶汉朝公主。之后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和亲乌孙,为右夫人。不久,因猎骄靡年迈,细君公主改嫁猎骄靡之孙军须靡,由于语言不通、思念故土,几年后在乌孙郁郁而终,客死他乡。细君公主去世的同一年,乌孙昆弥军须靡再次向汉朝请婚。为延续西汉与乌孙联盟“断匈奴右臂”的计划,汉武帝封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和亲乌孙。

解忧公主自长安以武帝之女的身份拜别亲友后,和亲使团便踏上了西行的道路。这支送亲队伍离开长安,出潼关,翻秦岭,穿过狭长的河西走廊。经过长达半年的行程,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解忧公主到达乌孙。这是一个与长安完全不一样的地方,而此时的解忧公主才不过二十一岁。婚后解忧公主延续细君公主为右夫人,匈奴公主依旧为左夫人,后者与乌孙王生有一子名泥靡。细君公主和军须靡所生的女儿少夫,则归解忧公主抚养。

汉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乌孙昆弥军须靡去世。因其子泥靡尚幼,尚未能担任乌孙昆弥一职,在解忧公主和右大将等势力的周旋下,军须靡的堂弟翁归靡即位,号称肥王。之后解忧公主又按乌孙习俗嫁给新上任的肥王。翁归靡曾跟随汉使张骞到过长安,见识过强盛的汉朝、繁华的长安城以及辉煌灿烂的汉文化。解忧公主与翁归靡婚后生下三男两女。此时,乌孙与西汉之间交流密切。西汉的影响力远播到了天山南北,西域诸国都与西汉交好。肥王在位期间,乌孙和汉形成了联盟共抗匈奴,大汉边界安稳无患。

解忧公主画像

汉昭帝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由于战争不断,西汉的国力已不如武帝时期强盛,而匈奴对于亲汉的乌孙国积怨已久。于是在这一年,匈奴壶衍鞮单于调遣数万匈奴大军冲进乌孙国腹地,吞并了乌孙国东部的恶师(今新疆乌苏一带)、车延(今新疆沙湾一带)等大片国土,大肆掳掠。壶衍鞮单于派特使到乌孙国,威逼乌孙昆弥归属匈奴并交出解忧公主。随着匈奴大军逐渐逼近,为了阻止对方进入赤谷城,乌孙王廷内部的亲匈奴派主张立马交出解忧公主,结束这场战事。在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解忧公主依然临危不惧。她一边劝说乌孙王公大臣要相信汉乌联盟的力量,一边与翁归靡上书西汉朝廷请求出兵,并说服翁归靡征发国内精兵五万,集合汉乌双方兵力大举征讨匈奴。但天有不测风云,正当西汉朝廷“议欲击匈奴”时,汉昭帝驾崩,救援乌孙之事也随之搁浅。面对乌孙国的内忧外患,解忧公主力排众议,调动一切力量抗击匈奴。因乌孙的顽强抵抗,致使匈奴大军始终不能进入伊犁河谷,乌孙国民心于是逐渐安定。

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汉宣帝刘询派遣熟悉西域诸国的常惠出使乌孙了解情况。常惠带着乌孙使者返回长安,解忧公主和翁归靡通过他上书宣帝,请求汉廷出兵与乌孙国共同抗击匈奴。次年,汉宣帝派遣五路大军,分别由祁连将军田广明率四万骑兵,蒲类将军赵充国率三万多骑兵,虎牙将军田顺率三万多骑兵,度辽将军范明友率三万多骑兵,前将军韩增率三万多骑兵,自西河郡、酒泉郡、五原郡、张掖郡、云中郡出塞,抗击匈奴。而乌孙昆弥翁归靡则披挂亲征,常惠持符节指挥乌孙兵。汉与乌孙共发动二十余万大军出击,匈奴军死伤惨重,从此一蹶不振。此战一改汉昭帝即位以来在战略上的守势,收回了被匈奴侵夺的土地,汉朝的声威也因此传遍西域。

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冬,匈奴壶衍鞮单于调集剩余兵力卷土重来,亲自率领一万铁骑偷袭乌孙,而后在乌孙军队的奋勇反抗下再次败亡,在逃离途中又遭遇强风暴雪,最终所存者十不足一。在此情况下,乌孙国联合其北方的丁零、东方的乌桓,共同夹击匈奴。匈奴壶衍鞮单于带领残部疲于奔命,无暇顾及属国,许多属国从此独立。

汉代“单于天降”瓦当,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藏

乌孙国为进一步加强与西汉的紧密关系,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翁归靡上书汉宣帝,请求立解忧公主的儿子元贵靡为王储,并以乌孙国盛产的良马和骡各千匹作为聘礼,为元贵靡求娶汉朝的公主。汉宣帝同意翁归靡的请求后,选解忧公主的侄女刘相夫为和亲公主,由常惠护送刘相夫前往乌孙和亲。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送亲队伍行至敦煌境内正准备出塞时,得知翁归靡突然病逝,而上代乌孙王遗嘱中的王位继承人——军须靡和匈奴公主的儿子泥靡,在乌孙国贵人的扶持下成为新昆弥,号称狂王。事已至此,西汉朝廷便召回了停留在敦煌的和亲公主刘相夫。

按照乌孙国的旧俗,解忧公主不得不再次改嫁泥靡。狂王即位后亲匈奴,囚禁解忧之子元贵靡。此时的解忧已不再是个不谙世事的少女,知道若不采取行动,自己苦心经营的边疆安宁便会毁于一旦。在不便于联系汉使的情况下,侍女冯嫽便成为解忧公主与汉使卫司马魏和意、副侯任昌之间的传话人。为了不让大汉在乌孙的信誉受到影响,为了自己和儿子元贵靡的处境转危为安,匈奴内部的好战势力再没有庇护所,为了大汉、匈奴、乌孙的和平,解忧公主决定刺杀狂王。汉宣帝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解忧公主在帐中设宴邀请狂王,当狂王放松警惕后的刹那间,刀剑出鞘,但未刺中他的要害。狂王逃走,奔赴北山向匈奴求救。狂王的儿子细沈瘦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率兵将解忧公主等众人围困于赤谷城内,乌孙国陷入混乱。数月后才由西域都护郑吉联合调集西域诸国的军队解除包围。

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乌孙国内发生动乱,肥王的另外一个儿子乌就屠趁乱杀死狂王,并自立为昆弥。于是汉宣帝刘询下令命破羌将军辛武贤率领一万五千兵马驻扎在敦煌,准备随时讨伐乌就屠。西域都护郑吉考虑到汉军路途遥远、兵疲马惫,此战胜负难以预料,建议汉宣帝遣使者与乌就屠进行谈判。解忧公主的侍女冯嫽曾以使节的身份代表解忧公主访问邻国,且冯嫽是乌孙右大将的妻子,而右大将又与乌就屠交好。于是郑吉派冯嫽去找乌就屠谈判。在知晓利害关系后,乌就屠愿让位于解忧公主之子元贵靡。最后汉宣帝封元贵靡为大昆弥,封乌就屠为小昆弥,由常惠授予印章。

至此,在乌孙大昆弥元贵靡的带领下,汉乌关系日益密切,乌孙国内部的风波也暂时告一段落。

本节人物关系图

参考文献

姚景洲、李艳华:《解忧公主与汉代西域初探》,《东南文化》2000年第3期。

何海龙:《从悬泉汉简谈西汉与乌孙的关系》,《求索》2006年第3期。

黎虎:《和亲女的常驻使节作用——以汉代为中心》,《江汉论坛》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