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读中国:敦煌汉简里的丝绸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解忧公主回家

文物简介

木简一枚

出土编号:Ⅴ92DXT1412③:100

1992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

长23厘米,宽1.4厘米,厚0.3厘米

木简完整,字迹清晰

该简是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朝廷为护送解忧公主等人返回长安的官吏下发的传信,要求沿途各驿站按律进行接待。简文中的“乌孙公主”是指汉武帝时期和亲乌孙的解忧公主。简文中的“有请诏”,说明此传信的内容已由大臣奏请皇帝并获得批准。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公主上书言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天子闵而迎之,公主与乌孙男女三人俱来至京师。是岁,甘露三年也。”正是由于甘露三年解忧公主上书汉宣帝请求归汉地,得到恩准后,朝廷下发的传信中才会有“有请诏”的记载。解忧公主在乌孙生活的半个世纪内,致力于西汉与西域诸国的友好往来。在完成使命后,解忧公主回到了长安。她是中国历史上和亲公主中唯一一位回到故土的公主。该简文为研究西汉时期的汉乌关系、公文管理制度以及悬泉置的传舍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

简牍释文

甘露三年十月辛亥,丞相属王彭护乌孙公主及将军、贵人、从者道上。传车马为驾二封轺传,有请诏。御史大夫万年下谓成,以次为驾,当舍传舍如律令。

简文大意

该简文记载甘露三年十月初一,经大臣奏请,汉宣帝同意后,御史大夫陈万年下发了一封传信。要求从长安以西的第一站开始,沿途的各驿站均要按律为由丞相属王彭护送的乌孙公主、将军、贵人、从者等一行人,提供食宿和二封轺传的接待。

结合《汉书》中的记载,解忧公主向汉宣帝上书请求归汉地,随后解忧公主与乌孙男女三人至京师,说明该简中记载的将军、贵人等或即在“乌孙男女三人”之列,而其中可能就有解忧公主的孙辈,这也是汉乌友好往来的见证。

阅牍延伸

解忧公主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变故。尚未出生,祖父刘戊因参与“七王之乱”兵败自杀,家族从此败落,成为罪臣之后;而后远嫁乌孙,政治联姻本就充满辛涩,与翁归靡的结合也算是琴瑟和鸣,但是刚平定匈奴还没过几年安稳的日子,丈夫便不幸去世,可谓“中年丧偶”,之后改嫁继子狂王,但二人关系并不和睦;平息乌孙内乱后,儿子登上王位,在这之后的两三年的时间里,一切终于风平浪静,谁承想却又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一次,她失去了继续待下去的希望。

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解忧之子元贵靡离世后,其子星靡继位。这时,解忧公主认为自己完成了在乌孙的使命,思乡之情也日益浮上心头,于是她上书汉宣帝,“言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情词哀切,天子为之动容。在接到汉宣帝批准回乡的消息后,解忧公主便和冯嫽一行人向着心心念念的故乡出发了。

根据悬泉汉简中护送解忧公主归京的内容可知,跟随解忧公主一同回京的有乌孙将军和乌孙贵人,即史料记载的解忧公主与“乌孙男女三人俱来至京师”。解忧公主回到了阔别半个世纪的长安,汉宣帝“闵而迎之”。红颜离家,皓首归来,此时的解忧公主已从一个风华正茂的皇室贵女变成垂垂老矣的西域妇女。她的牺牲和贡献换来了汉朝、乌孙以及匈奴边界多年的和平,汉朝的威名也传遍了西域。解忧公主回长安后享公主之尊位,两年后病逝,享年七十二岁。汉宣帝下令以公主之仪将她安葬。直到解忧公主去世十六年后,汉元帝效仿汉武帝的和亲政策,这才有了我们熟知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解忧公主在乌孙不断突破重围,架起西汉和西域诸国联系的桥梁。解忧公主的长子元贵靡被拥立为乌孙王储,虽中途有变,但最终还是成为乌孙国的大昆弥;西域小国莎车的国王去世无人即位时,隆重迎接了解忧公主的次子万年为国王,是因为他们特别看重万年有一半汉家血统;龟兹国王绛宾也在几经努力后,求得解忧公主的长女弟史为王后,并深以汉家外孙女婿为荣。有学者提出,在效仿中原的习俗方面,龟兹、莎车走在前列,这恐怕与解忧公主及其子女做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解忧公主凭借自己的能力,影响了三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也让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逐渐提升。

[明]仇英《明妃出塞图》,故宫博物院藏

据史料记载,在汉宣帝五凤年间(公元前57年—前54年),解忧公主还有侍子在长安,汉宣帝曾派卫司马魏和意、副侯任昌送侍子回乌孙国。“侍子”是指古代诸侯或属国之王所遣入侍天子之子。西域各国所派遣的侍子是西域文化以及汉文化传播的媒介。据《汉书·陈汤传》记载,乌孙国冶铁技术较为落后,“兵刃朴钝,弓弩不利”,后来“颇得汉巧”,铁兵器才有了较大改进。考古学家在伊犁河流域发现了大量两汉时期的乌孙墓葬。如在新疆昭苏县曾发掘出一座乌孙墓葬,其年代相当于西汉,该墓葬形制与战国、秦汉时期内地的墓葬较为相似。木椁和墓室曾使用过铲、斧、凿、刨、锯等工具进行加工,可见当时乌孙人已大量使用铁器。另外在新疆昭苏乌孙墓葬中曾出土一件陶罐,圆唇小口,底小腹鼓,是汉代陶罐常见形式。可见西汉时汉文化对乌孙国的影响已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解忧公主在历史上的作用,正如赵朴初先生在《塞鸿秋》词中所颂扬的:

漫等闲帝女乌孙嫁,

长留着王子金杯话。

为的是和亲民族安戎马,

为的是交欢琴瑟传文化。

重任付儿家,

雪岭冰川跨。

论功勋岂在萧房下?

自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解忧公主远嫁乌孙国,至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返回京师长安,解忧公主在乌孙生活的五十年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使命。在这五十年内,解忧公主饱尝了身处异国他乡的乡愁和塞外草原的风霜,历经了王位的更替、屡次改嫁以及凶险的王廷争斗。她为巩固西汉与乌孙国的联盟以及发展与西域诸国的友好往来关系,为守护西汉边疆的安宁做出了卓越贡献。

唐人张籍在《送和番公主》诗中说道:“九姓旗幡先引路,一生衣服尽随身。毡城南望无回日,空见沙蓬水柳春。”虽然和亲公主的身份尊贵无比,送亲队伍的气势浩浩荡荡,但是携带着穷极一生的衣物,往往再也无法回归故土。两位远嫁乌孙国的汉家公主用她们单薄的肩膀扛起西汉与盟国共抗匈奴的重任,对西汉边疆安宁以及将西域邦国纳入西汉版图的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5年,两位公主的故乡江苏省,在昔日的乌孙国腹地新疆伊宁市,援建了一座汉家公主纪念馆。两位汉家公主命运相似而性格不同,她们或许在现实中从未见过面,但彼此精神相连,以渺小的一己之身承担起重要的历史使命,为民族的融洽、丝路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我们应该铭记她们的功绩和名字——细君与解忧。

新疆伊宁汉家公主纪念馆

参考文献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胡昭静:《西汉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冯夫人和戎事》,《文史知识》1981年第3期。

王庆宪:《匈汉争夺中活跃在西域的三位汉家公主》,《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王聪延:《解忧公主在西域及其历史奉献》,《兵团党校学报》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