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章 “丹王”魏伯阳
今天咱们慢慢说说那些迷信丹药、炼丹寻仙的故事……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多少帝王都沉迷过这种奇异的“仙药”故事。可惜,结局嘛,都是失败的——他们不仅没活成仙,还弄得一团乱。可是,谁让这场“仙药”风潮蔓延开来呢?这股热潮,就像是春风一样,吹遍了整个秦汉时期。
汉武帝时候,淮南王刘安就特别沉迷于这个东西。说来话长,他听说了三茅真君炼丹的故事,就派人去求方子。三茅真君,话说是三兄弟,来自陕西咸阳,最先是大哥茅盈在恒山修道,后来修成了,道行深了,隐居到了句容山(今天的茅山)。他炼丹治病的事,传得四方八里。再后来,他两个弟弟也来跟着一起修道炼丹。
有人说,三茅真君炼丹有一种奇法,能点铜救灾,叫“丹阳法”。所以,“丹阳法”也成了炼丹的一种独特技艺。茅山,后来因此得名,成了道教的圣地之一。有人甚至说,三兄弟在句容山炼丹多年,最后全都成仙了。
至于刘安,他可是西汉的王爷,淮南王,可谓是当时的“丹药迷”之一。刘安在《淮南子》里有记载,说他吃过丹阳伪金,似乎相信这种金属能让人长生不老。别的不说,光是他对炼丹的痴迷程度,就不得不佩服。刘安不仅自己搞“丹药”,还收集方士,写了几十万字的丹经,试图解开这成仙的秘密。
而且,他可不是没做过大手笔,传说他得到了“五石丹”的配方,这丹药是由五颗“星辰”的精华炼成的: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后土,每一颗星宿都代表了一种天神的力量。据说,服下这丹药,能让人长生不老。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像天上的星星掉下来的神奇药丸?但至于刘安是否真的炼成了五石丹,咱们也不好说。总之,他和当时的炼丹术,倒确实有那么点关系。
还相传,刘安曾将从各处方士那里搜集来的“丹方”认真记录、整理,而秘藏于枕中,后来撰成《枕中鸿宝苑秘书》。从刘安身上,我们可以窥见汉室成员对丹药的癖好。
不过,咱们说到刘安的“丹经”,可是得提到另一个人——刘向。刘向不仅是个文学家,他对炼丹术也很感兴趣。传说他看了刘安的丹经后,兴奋得不行,认为自己也能炼出黄金。结果呢?他在汉宣帝的命令下,一直试做黄金,结果花了不少时间,依然没能成功。最后,反倒因此进了大牢。后来的炼丹大师葛洪还批评他说:“向本不解道术,偶见其书,便谓其意尽在纸上,是以作金不成耳!”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王莽。王莽当时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也对点金术有兴趣。他从各地方士手里搜集了不少“伪金”,几乎每个地方都能找到一两匮伪黄金。今天看来,那些金子,估计都只是一些表面看起来像黄金的“假货”。
在王莽治下,还有个炼丹家叫梅福。梅福原本是南昌的官员,他看到王莽独揽大权,心里不安,于是上疏劝谏,但却被权臣压制。眼看朝政动荡不安,梅福放弃官职,假装疯癫逃入了吴地。后来他隐居在普陀山,专心修炼丹药,治病救人,直到死在了炼丹洞里。今天去普陀山旅游的游客,常常会去看那块“炼丹洞”的遗址,里面泉水清澈,景色宜人,仿佛依旧保留着梅福当年炼丹的气息。
再说到东汉时的张道陵,他是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率弟子们在龙虎山炼丹,有一回,丹成之后,居然发生了奇妙的现象——鹤飞来带路,山中的神灵也似乎感应到了,给了他指引。此地,龙虎山,后来被誉为道教的“福地”。至今,那里还有张道陵炼丹留下的遗迹,比如“炼丹岩”与“飞升台”,成为了后来许多道教信徒的圣地。
汉末,有一位炼丹家,名叫左慈。他不像其他人只是盲目追求长生不老,而是注重总结炼丹的理论与经验,传下了三部丹经:《太清丹经》三卷、《九鼎丹经》一卷、《金液丹经》一卷。相传,东晋的炼丹大师葛洪曾从这三本丹经中获益匪浅,受到了极大的启发。
左慈的炼丹方法琳琅满目,药材的选择也十分广泛。比如那种闻名遐迩的“黄帝九鼎神丹”,它的第一道丹方就特别复杂:“名曰丹华。当先作玄黄,用雄黄水、矾石水、戎盐、卤盐、矾石、牡砺、赤石脂、滑石、胡粉各数十斤……”光是这些药材就让人眼花缭乱,而且必须用特殊的方式,将它们融合成一种泥状物,再在火中烧三十六天才能成丹。
还有一个叫“立成丹”的方子,使用雄黄、雌黄和铜炼成砷铜合金,铸成器具,之后用淳苦酒浸泡三年。若百日后,器中会冒出赤乳,甚至出现五色琅玕,服下后,传说能够延年益寿。更神奇的是,还可以和一种名为“菟丝”的植物结合,菟丝是刚生出的根,掘取后用来调和丹药,服下后可随心所欲,变化无穷。还有一种叫朱草的草药,叶茎如珊瑚般鲜红,生长在深山之中,汁液如血,混入金银珠宝中,久之可做成“金浆”或“玉醴”,服用后也有长生不老的奇效。
然而,左慈的炼丹术并非单纯的追求神秘与长生,更多的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的总结,他的丹经是炼丹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与此同时,东汉末年还有另一位炼丹家,狐刚子。他在炼丹术上也有很大的贡献,留下了《万金诀》、《五金粉图诀》等几本传世之作。狐刚子对水银的使用特别讲究,把它分为雄汞、雌汞和神飞汞三种,而这三种汞的炼制方法又各不相同。他的炼制方法中,最著名的就是“下火上凝法”。这法子可复杂了,首先要用铁釜或者陶釜密封,再通过炭火加热丹砂,让水银从下釜升华,冷凝在上釜的内壁上。
他对于水银的毒性有着冷静的认识。狐刚子明确指出,五金类的药物若没有去毒处理,服用后会致命。他提倡通过特殊方法将其毒性去除,方可安全服用。尽管他的法子未必完全去除了毒性,但在那个时代能提出这一点,已经相当难得了。
再往后,最令人瞩目的炼丹人物当属魏伯阳。这位被后来的道家方士奉为“万古丹经王”的人物,生活在东汉时期。传说他是吴地的名门之后,性格刚毅,酷爱道术。魏伯阳的炼丹术有着极深的哲学底蕴,特别是在《周易参同契》一书中,他结合了《易经》的思想、黄老的哲学和炼丹术的技术,提出了“参同”的概念,意味着这三者是相通的。他写道:“大易情性,各知其度;黄老用究,较而可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通过这本书,他把丹道的原理与天地自然的变化紧密相连,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有一个流传下来的故事,说魏伯阳曾带领三位弟子进山炼丹,他警告弟子们,金丹成功后,先试给白犬食用,若犬能飞便可服用,若犬死了,就说明丹药不行。结果,犬食药后死去,魏伯阳遂自言自语:“若未得神明之意,服之恐复如犬。”
弟子问魏伯阳还要不要服用,魏伯阳感叹一生追求仙道而不得,也不可能再走回头路,他决定自己服用丹药,结果口服后当场死亡。
弟子们见状大为震惊,纷纷认为丹药无效,最终决定不服用,将魏伯阳草草收殓后走了。弟子们散了后,魏伯阳奇迹般复生,并最终成仙。而他的两位弟子也因心诚未得,没能见到这个奇迹,最终只得悔恨终生。
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成为了流传千古的炼丹经典。它不仅仅是一本讲解炼丹的书,更是一部将道家哲学、易学和丹道理论融为一体的巨著。魏伯阳通过这本书,提出了炼丹术背后的自然法则和哲学思想,成就了他在炼丹史上的独特地位。
《周易参同契》是什么样的一本炼丹书呢?要说,它其实是结合了《周易》的阴阳之道和黄老自然哲理的一部外丹经典,主要讲的是炉火炼丹的具体方法。书里提到的炼丹,强调用铅和汞作为原料,和水火配合,细致地规定了用药的量、炼丹的火候,甚至还对鼎器的大小提出了具体要求。听上去,是一部外丹经,但它可不仅仅讲炼丹,还涉及了内丹的养生延命之法,甚至有为人处世的智慧。
在谈到内丹时,书里提到:“将欲养性,延年却期,审思始末,要考虑先天禀赋,元精的分布和气息的调和。”它还说,“无念为常,颜容滋润,骨节愈发坚强,驱逐阴邪,修正阳气,气血流畅,像春天的泽水一样,身体从头到脚,最后能上升。”这些说法,正是内丹修炼的典型论述,教你如何调养身体,延年益寿。
但归根结底,《周易参同契》还是一本外丹的书,核心讲的就是如何通过炼丹来求长生。魏伯阳主张炼丹的原料只用铅和汞,坚决排斥那些使用雄黄、砒霜等石药的做法,他认为这些不合适。对比同时代的炼丹术士,他更是批评这些“杂性不同种”的方法,指出这种做法根本不能成功。魏伯阳强调,炼丹的关键原料,就是这两种金属:铅和汞。
接着,书中提到的炼丹方法也极为讲究。铅代表“白虎”,汞代表“青龙”,它们各自带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二者相互调和,才能激发出丹药的神奇力量。炼丹的火候也至关重要,它不仅要顺应天时,还得遵循四季变化、五行的规律,火候过紧过松,丹药都无法成形。书中提到,“动静有常,遵循阴阳,四时有节,五行有序”,也就是说,炼丹的火候需要根据天文历法来调整。
更有意思的是,魏伯阳在书中提到了一种神秘的火候调节方法,叫做“卦气法”。这种方法把《易经》的卦象与一年四季的变化相结合,甚至每个月每一天的火候,都要根据对应的卦象来调整。比如,月初要用“屯卦”,月中则用“乾卦”,依此类推。每个卦象的变化,代表着阴阳气场的转换,炼丹时必须与之相符,方能成功。
说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有些感觉到,这炼丹之道是多么复杂而精妙。每一步,都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天时地利的严格考量。甚至连丹药服用后对身体的影响,《周易参同契》也有详细的描述,服丹后,金丹能使人返老还童,容颜焕发,身体恢复年轻。这些奇效,仿佛让人进入了仙境一般。
但是,你可能会想,为什么魏伯阳在书中表达得如此含糊,甚至有时候显得故意晦涩难懂?这背后,其实是他对“天机”的尊重与隐讳。他自己说过,若完全直白地讲出这些炼丹的奥秘,可能会泄露天机。而且,世人若轻易得知这些法门,未必能理解其中深意。所以,他选择用一种模糊、隐秘的方式,来让读者既能感受到炼丹的神奇,又必须花费心思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精髓。
魏伯阳的这部《周易参同契》,从一千多年来,无数学者反复研读、推敲,虽至今没有统一的解释,却也因此孕育了许多新的丹学理论和学说。它的神秘与深邃,正是其持久魅力的所在。
从这些现象来看,到东汉末年,炼丹术已经逐渐发展出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魏伯阳等炼丹家的著作,不仅总结了两汉时期的炼丹技术与知识,而且对后来的丹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道教在东汉顺帝年间悄然兴起,并迅速扩展开来。它的核心思想呢,简单来说,就是“贵生重命”,也就是说,特别看重生命、命运,追求长生不老,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这个理念一出现,它就和炼丹术紧紧联系在一起了。你看,炼丹术不只是道教的一项技艺,它也成了传播道教思想的“武器”。因为炼丹,被看作是追求不死神仙、长生不老的途径啊。渐渐地,炼丹和道教的关系越来越深,方士和道士也往往是一体的,彼此难以分开。
道教和炼丹术,成了相互辉映的存在。道教讲的长生不老、神仙的传说,一下子就给炼丹术披上了神秘的面纱。那些为了求仙得道的人,不由自主地信了,纷纷涌向方士,求丹药。道教的广泛传播,给炼丹术的发展提供了土壤,这一切就像一个螺旋,越来越紧密。
道家方士们为了炼制神丹大药,常常选择在幽深的名山大川中修炼,他们的足迹遍布两汉时期的28座名山,如华山、泰山、嵩山、终南山、峨眉山、云台山、青城山等。后来的道教圣地,很多都与这些山脉有着深厚的渊源。
尽管炼丹术在两汉时期得到了朝廷的支持,甚至一度成为一种官方推崇的学问,但它的结果——所谓的“仙丹”,大多是有心无力。仙丹的效果呢,几乎没有科学依据,所谓的长生不老也始终无法实现。于是,普通百姓和那些有头脑的学者们自然就对它嗤之以鼻了。在东汉流行的民歌《古诗十九首》中,就有一句讽刺道:“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意思就是说,许多人为了长生不老吃了丹药,结果反而早点死了。听起来挺讽刺吧?有些贵族,明明求的是长生,结果却因为不明智的药物选择提前离世。
东汉思想家王充在他的《论衡·道虚篇》里也有一番话,他直言不讳地反对炼丹术,他认为人活一世,生死乃是自然规律,万物生长衰亡皆有其道,哪能不死?他甚至质疑:“物无不死,人安能仙?”
王充这也是一种逆向的智慧了。
说到这里,咱们不能忽视的一个细节就是,魏伯阳等汉代炼丹家,其实做的那些“炼丹实验”里,已经包含了一些科学成分。《淮南万毕术》这本书里就提到过“丹砂为倾”,其中的“项”字,指的就是汞。这说明,汉代的炼丹家已经知道从硫化汞里提炼水银了。
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用了一种诗意的方式描述水银的特性:“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鬼隐龙匿,莫知所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
其中的“姹女”便指的是水银的液态状态,而“黄芽”则是硫黄。这几句实际上描述的就是水银受热后会挥发,硫黄可以将其固定,从而生成硫化汞。换句话说,古人其实已经发现了汞和硫化合成硫化汞的化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