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机关办文办会办事一本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讲 跟习近平总书记学语言艺术

语言表达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长期修炼。正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演讲、谈话的语言风格、语言魅力,受到了机关干部的普遍关注和一致好评。这是他长期以来学习、积累和实践的结果,绝非朝夕之功。

机关干部一定要在语言表达上多下功夫,给深刻的思想穿上闪光的衣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的语言风格蕴含着治国理政的实践智慧,巧妙地用比喻、排比、对偶、讲故事、引经据典等方式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阐述深刻道理,凝聚共识。他还善于运用古语、俗语、诗词、格言、歇后语和网络用语增添论据的力量,善于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来提纲挈领,即使是在国外的一些演讲,对各种典故也都顺手拈来,使用得恰到好处,语言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一扫人们反感的大话、套话、空话和官腔,比干巴巴议论生动得多,蕴含着迷人的语言魅力。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话语体系,群众语言也会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在基层工作,与人民群众有密切联系,他的从政生涯使得他充分了解国情民情,也为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提供了许多机会。他结合群众语言讲新话,不是局限于讲几个新名词、新概念,而是站在时代前列、引领前进方向,讲出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能够与时代发展同步、与社会节奏合拍、与人民心声吻合的话,让群众语言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质朴平和的表达形式彰显出至真至深的人民情怀。莫把制度当“稻草人”摆设,培养青年干部要“墩墩苗”,开展批评要“红红脸、出出汗”等,都吸收了老百姓在生活中脱口而出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晰论证基础上,注重形象思维。用“益智补脑”来比喻学习;把理想信念比作“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等话语,都十分生动地说明了相应的政治问题。用“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形象地阐述青年时期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性;他引用哈萨克斯坦谚语“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倡议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各国交流和地区安全。2022年3月18日,习近平主席与拜登总统视频通话时,引用了中国的两句老话“一个巴掌拍不响”“解铃还须系铃人”,很形象,也很妥帖。他也引用这两句话敦促有关各方对话谈判,包括美国和北约也应该同俄罗斯开展对话,化解俄乌双方的安全忧虑。这些形象语言让人体味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事理。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立意深远、思想深邃、思路开阔,有很强的气场,有很大的气势,闪耀着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2014年11月,习近平在APEC多场会议发表的讲话中,妙语连珠,比喻、排比相映成趣,古诗文、民间俗语交相呼应。他在APEC欢迎宴会上说:“2000多年前,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就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涓涓细流,泽被万物。亚太经合组织以太平洋之水结缘,我们有责任使太平洋成为太平之洋,友谊之洋,合作之洋,见证亚太地区和平、发展、繁荣、进步。”[10]

习近平总书记讲改革要辨证施治,“既要养血润燥、化瘀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他讲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他讲树典型不能用“开小灶”“吃偏饭”的方式来催生。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奋斗创造美好生活时用到的“天上不会掉馅饼”“撸起袖子加油干”,生动通俗,催人奋进。一位搞教育的同志评价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风格:“典故旧事随机而用,警句名言信手拈来,谚语俗语援引成趣,透着一种强烈的个人风格:平白而灵秀,朴实而意长,机敏而不失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