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讲 文稿要惜字如金
我们处于信息发达的时代,地球确实成了“地球村”,领导每天收到的报刊多、文件多、各种信息多,特别喜欢简洁明快的文稿,尤为厌烦信天游式地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不着边际、啰啰唆唆、冗长拖沓的文稿。
明朝有个茹太素,应诏上书陈述时务,文稿长约17000余字。朱元璋听到6370字时还不知道他想说什么,于是大怒,当众打了他一顿屁股,以戒长文、长话。多年来,有些人讲话、作报告长篇大论,许多内容不结合实际,千人一面,没有多少自己的语言。
发表见解,起草文稿,长篇大论不难,难的是惜字如金,却又言简意赅,一语中的。陈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发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农民领袖,他的动员讲话可谓千古绝唱:“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的动员讲话仅用了46个字,却使900名戍卒群情振奋,揭竿而起。清代张潮《幽梦影》云:“《水浒传》是一部怒书,《西游记》是一部悟书,《金瓶梅》是一部哀书。”“怒”“悟”“哀”三个字,概括了三部名著的特点,颇见功力。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要会议,会议决定虽只有100个左右的字,会议精神却一目了然,传达贯彻起来效率极高:(一)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二)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三)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四)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写文稿是个精细活,应当字斟句酌、惜字如金。在机关工作中,公文用语经常出现重复,如“他要求大家要”“他希望大家要”“继续进一步”“诸位代表先生们”等。有些文件的开头不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管内容如何,而是先写一些可有可无的套话,如先论述一番形势很好或颂扬一番领导,绕个大弯子才接触正题,拖沓冗长,使人昏昏欲睡。写文稿时,语言要简洁、凝练,不啰唆,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意思,决不用两句话去表述。
公文写作应力求简短。列宁说过:“请写得简短些,采用电报文体,如果必要的话,可以另加附件。写长了我根本不看,一定不看”,“如果有具体建议,可以写在另一张纸上,要像电报那样写得极其简短”[11]。
毛泽东起草的《关于健全党委制》,开头十分干脆,用一句议论性文字,把健全党委制的必要性与重大意义讲得很深刻,点明了决定的主旨;然后使用一段叙述性文字,指出当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说明制发本决定的缘由;最后运用说明性文字,分别指明关于“建立健全的党委会议制度”“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二者不可偏废”等要求。[12]全文丰富内容,却只有500多字,用语非常精炼。
“短公文”是当代公文写作发展的客观需要及必然趋势。联合国秘书处曾建议:最好缩短各种文件的篇幅,删除不必要的词语,只印最重要的内容,以极大限度地挽救树木。这一建议颇具理论与实践意义。
应当一事一文,主旨明确。每份公文要解决什么问题,必须首先确立一个明晰的中心,然后再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去组织材料。这样做便于写作,便于事后立卷归档,并能缩短行文篇幅。否则,一文数事,势必形成“多中心”,造成冗长杂乱的现象,令人不得要领,从而影响行文目的的顺利实现。
力求开门见山,惜墨如金,“惟陈言之务去”。用最精粹的语句把问题谈清楚,把意图说明白,与此无关的文字统统省去。较为简短的命令、批复、通知、函、决议,通常不循套路,不事雕饰,径自直述其意、表明态度、告知事项。要切实发扬“短实新”的新风,革除“假长空”的宿弊。文章的标题,要反复斟酌,精心提炼,言简意赅。为使公文的语言简明、主旨突出,必须精选词语,以较少的文字去表达丰富的内容,做到惜字如金、精炼概括、重点突出、观点准确、画龙点睛。能用三个字说清问题的,就不用四个字;能用一句话交代清楚的事,就不说两句。初稿写完后,要反复检查,认真修改,将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删去。
内容要精要,使篇幅短小。要抓住公文的主要事实、主要矛盾,开宗明义,直接进入实质性内容,不宜主次不分、横生枝节,使人不得要领。例如,有篇表彰某人勇擒杀人犯的通报,用大量篇幅写凶犯如何行凶,在逃窜的路上如何受到群众和民警的围追堵截,最后才用少量文字写到表彰对象与凶犯搏斗的事迹,没有把通报的重点内容放在介绍这个人的英雄行为上,造成喧宾夺主的后果。
列举数字说明。在公文写作中,往往涉及对事物的特征、性状、本质等的介绍。倘能列举数字进行说明,可使行文简洁凝练,说服力强。图表说明也是如此,能使公文内容集中概括,令人一目了然,可以代替许多文字叙述。
要有好的概括。不会概括,写出来的文章、讲出来的话,就显得平铺直叙,就像记“流水账”,给人的感觉是零碎,层次不高,缺乏深度。高度概括能力,取决于对全局和事物内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认识得越深刻,把握得越好,概括的能力就越强。讲话稿、工作报告精辟简练,不拖泥带水,关键要学会概括,善于把大量琐碎的事物,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成简短的话语。要克服拼凑、罗列事实,摈弃“流水账”,注意综合分析、寻求规律,讲究概括、显示本质。在语言概括中,避免使用生硬的、不常用的语言,要重点突出、观点准确、画龙点睛,具有高屋建瓴之势。
个别事例往往不能说明整体情况。不要是个观点或做法就写进公文作为例子。因为最差的单位也可能从某个方面找出一两个好的事例,最好的单位也可能找出一两个差的事例。用个别事例说明整体情况,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因而要联系整体掌握情况,重点反映这个单位有特色的工作思路、措施是什么,宏观效果如何,或有什么问题,要有符合实际的宏观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