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之治:南征北伐与明初四大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十章 大鼓廷杖

在影视剧《包青天》中,我们时常能看到开封府衙门口立有一只大鼓,百姓若是上前击鼓鸣冤,包大人就会立刻升堂审案,为百姓昭雪冤情。

我们假设,古代百姓一不小心得罪了权贵,遭遇不公之事,到县衙击鼓鸣冤,结果县官昏庸不作为,竟然不受理;那么没有办法,只得将状纸递到州府,可是州府官员也不作为,只是一味推诿;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将状纸递到省里,没想到官官相护,省里也万般推诿,不为百姓做主。

试问,寻常百姓报官无门,该如何是好?

或许有人会说,可以上京城拦龙辇告御状。

他们认为,只要到了京城,看到龙辇,奋不顾身地冲上去一拦,扑通一下跪倒在地,头顶状纸,口里大喊:“皇上,小民有天大的冤屈,还望皇上明察,替小人做主啊……”然后皇帝就会缓缓起身,接过状纸,看完后说道:“你且放心,朕自会为百姓做主。”

如果有谁这样认为,那估计是影视剧看多了,上京城拦龙辇可不是闹着玩的。如果寻常百姓贸然去拦龙辇告御状,大概没到龙辇跟前,已经被当作刺客乱刀砍死了。龙辇是谁都能靠近的吗?

到了这里,估计蒙冤的百姓早已万念俱灰,接着就是寻死了。

朱元璋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想给百姓做主,于是特地设置了一只大鼓,为百姓进京上访告御状开辟了“绿色通道”。

洪武元年十二月(1369年1月),朱元璋命人在午门外设置了一只大鼓,还每天派一名监察御史轮流值班看管,这只大鼓叫作“登闻鼓”。后来朱棣迁都北京,这登闻鼓也搬到了长安右门外,改由一名六科给事中和一名锦衣卫轮流看守。

如果有老百姓前来击鼓,那么登闻鼓的值班御史就会带他去见皇帝,谁也不能阻拦。

许击登闻鼓,监察御史随即引奏。

——《大明会典》

这登闻鼓好啊!一敲就能面圣诉说冤情,直达天听,而且还没人敢阻拦,因此很受百姓欢迎,百姓纷纷要去南京城排队敲鼓。

张三昨天晚上和老婆吵架了,老婆说过不下去了,扬言要离婚分家产。张三不同意,所以想去敲鼓。

李四邻居造新房子,围墙的地界越过李四家,李四和邻居吵起来了。可是对方家族庞大,人多势众,吵不过呀,李四想想自己太吃亏了,便也想着去敲鼓。

王五借给朋友一百两银子,说好年利息十两,可是到期了,朋友不但没有给利息,连本金也不还了。王五越想越火,也想去敲鼓。

…………

如果这些人都去敲那登闻鼓,朱元璋可要累坏了,也忙不过来。毕竟这皇帝断案也是国家资源,是有限的,可不能这么糟蹋,于是朝廷对登闻鼓的受理范围作了规定。

其户婚田土斗殴相争军役等项,具状赴通政司,并当该衙门告理。不许径自击鼓。守鼓官不许受状。

——《大明会典》

意思是说,比如家庭纠纷、婚姻纠纷、土地纠纷、经济纠纷、斗殴等琐碎案件都不在登闻鼓的受理范围,这些纠纷只能到当地衙门告状诉讼,或是去找通政司,不能敲登闻鼓。

当然,即使你敲了登闻鼓,轮流看守登闻鼓的官员也不会受理,绝不会带你去见皇帝。

同时,朝廷对敲登闻鼓还设置了一个条件,其实就是一套程序。比如你有冤屈,可不能直接到京城敲登闻鼓,要走一套自下而上的程序:你先要到县衙击鼓告状;倘若县令判案不公,那么你再去府衙告状;府衙还是不行的话,你再去按察司告状;如果一路下来都不满意,你才可以到京城敲登闻鼓,直达天听。

凡民间词讼,皆须自下而上,或府州县省官,及按察司不为伸理,及有冤抑,机密重情,许击登闻鼓。

——《大明会典》

这套自下而上的程序有了,为了防止刁民越级,恶意诬告,又加了一条规则:你若是不按照规则自下而上,而是直接进京敲鼓,那么就是越诉,不管你有没有冤情,即使你比窦娥还冤,对不起,先打你五十大板再说;倘若查证后发现你所说的情况不实,那么就再打一百大板,并将你以诬告治罪。

凡军民词讼,皆须自下而上陈告。若越本管官司,辄赴上司称诉者,笞五十。

——《大明律·刑律》

朱元璋摆下这登闻鼓后,又设下了这套敲鼓程序,这鼓可就敲得热闹了。

《明太祖宝训》中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七月,龙江卫吏因为工作中犯了错误,被罚抄书。当时正遇上母亲病故,于是他就打了请假条上去,请求回家为母守孝,这请假时间还有点长——三年。

明朝有个制度,父母去世,在朝为官者不论是谁,都要回家守丧三年,三年内不用上班,这是孝道,乃是亲情所在。倘若你是国之栋梁,若是朝廷缺了你,大明王朝就运作不下去,那么你可以不回去守丧,叫作“夺情”,意思是说由于工作需要,为了国家迫不得已夺了孝亲之情。明朝的张居正就曾被皇帝下旨夺情。

龙江卫吏一请假就是三年,你说他这三年的活儿谁干呀?当时的吏部尚书叫作詹徽,心中不乐意了,这请假条到他手里后,他竟然没签字,不同意。龙江卫吏万般无奈下只得敲登闻鼓,向朱元璋申诉。

朱元璋了解情况后,立即召见詹徽,当面将他斥责了一顿,说道:“龙江卫吏虽然被罚劳役,但是天伦不可废除,如果不让他为母亲守丧,那么这当儿子的会遗憾终身。帮助别人向善,尚且怕别人不能为善;如果别人要为善,你却阻止他,那还用什么来劝善呢?孝顺的子子孙孙永不匮乏,上天自然会恩赐福祉给孝顺的人。”

詹徽闻言后,惭愧不已,回去立即批准了龙江卫吏守孝的请假条。

洪武二十四年七月己巳,龙江卫吏以过罚书写,值母丧,乞守制。吏部尚书詹徽不听,吏击登闻鼓诉之。太祖召徽切责之曰:“吏虽罚役,天伦不可废,使其母死不居丧,人子之心终身有慊。夫与人为善,犹恐其不善,若有善而沮之,何以为劝?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乃独不然耶?”徽大惭,吏遂得终丧。

——《明太祖宝训》

洪武二十五年(1392)二月,曹县主簿刘郁因为犯了一个小错被捕了。这刘郁平时人缘不错,县里有德望的百姓在杨德的带领下进京面见朱元璋,奏报刘郁平日为官两袖清风,勤政爱民,颇受百姓好评。朱元璋闻言后,龙颜大悦,说道:“为官施政不难,得民心难。刘主簿在县里施行善政,惠及百姓,所以深受百姓爱戴。”说完便释放了刘郁,并恢复了他的官职。

朱元璋对身边的文武百官说道:“今天,百姓进京跟朕说刘主簿的贤德,朕便原谅了刘主簿,并恢复其官职,让他继续治理,如此一来,我们上下之间就没有隔阂了。如果官员都能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那还怎么会担忧治理不好国家呢?”

这皇帝哪里是寻常百姓说见就能见的呢?杨德等人诣阙面圣,后人推测应该是登闻鼓的功劳。

洪武二十五年(1392)四月,怀远县有个百姓叫作王出家儿,已经七十多岁,膝下两个儿子都参了军,随军出征,全都战死沙场。家里还有一个小孙子,刚满八岁,结果地方政府却强迫小孙子参军。王出家儿不服,于是便将此事上告朝廷。

强迫一个刚满八岁的孩子去参军,这不是让孩子去送死吗?再说了,家中两个儿子都已参军战死,理应免除兵役,地方政府怎么还强迫他家服兵役呢?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大怒,当即下令免除王出家儿孙子的兵役,并赏赐钱财,送他们回了家乡。王出家儿将此事诉于朝廷,告状成功,后人推测也是登闻鼓的功劳。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壬子,怀远县人王出家儿年七十余,二子俱为卒,从征以死。一孙甫八岁,有司复追逮补伍。出家儿诉其事于朝,令除其役。

——《明太祖实录》

所以说,朱元璋设置登闻鼓,给百姓进京上访告御状开辟了“绿色通道”,确实意义非凡。这样一来,皇帝不仅能够听取百姓呼声,审视朝廷政策利弊,而且还能监督官员,威慑官员,防止他们贪腐懒政、官官相护、为所欲为。

洪武二十四年(1391)五月初一日,有个地方官员千里迢迢地跑到京城敲响了登闻鼓,不过没想到他并没有面圣诉苦,却直接自尽于登闻鼓下。

这人到底是谁呢?

这个地方官员叫作青文胜,乃是洞庭湖畔龙阳县的典史。这典史一职,乃是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在明初没有品级,不入流。

一个没有品级的小官为何要敲登闻鼓,还要在鼓下自尽呢?

原来龙阳县临近洞庭湖,常年发生水灾,百姓粮食收成不好,吃饭都成问题,更交不起赋税。可是当地官员无视水灾,为了自己头顶上的乌纱帽,强行征赋,严刑追缴,逼得百姓家破人亡。青文胜对此很忧愤,于是带领百姓筑堤抗洪,可惜几次三番都被冲垮了。

洪武二十四年(1391)夏天,龙阳县再次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庄稼颗粒无收,百姓苦不堪言。青文胜体恤百姓疾苦,决定为民请命,毅然赶赴京城递上奏章,请求朝廷减免百姓赋税。可是这奏书递上去后就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你一个没有品级、不入流的小官递交的奏章,又怎么能引起朝廷的重视呢?

青文胜在京城苦等多日,不见回音,可是这样长久等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于是叹道:“老天爷,我有何面目回去见父老乡亲呢?”

五月初一日,青文胜又上了一次奏章,再去午门外敲响登闻鼓,然后自尽于鼓下。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立即派遣官员火速赶往龙阳县勘察灾情,情况属实。朱元璋感念青文胜为民杀身,特地降旨免去龙阳赋税2.4万石,定为永额。龙阳百姓无不欣喜,纷纷返回故里,重建家园。

青文胜去世后,有个老仆将他的尸体带回了龙阳。青文胜为官清廉,家无余资,留下孤儿寡母无人照料。龙阳百姓深感他的大恩大德,为他建祠立庙,还用公田百亩供养他的家人。

青文胜,字质夫,夔州人。仕为龙阳典史。龙阳濒洞庭,岁罹水患,逋赋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为民请命。再上,皆不报。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定为额。邑人建祠祀之。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

——《明史》

百姓捉官赴京

朱元璋出身贫寒,从小见惯了官吏下乡扰民,也受尽了官吏的欺凌,于是他当了皇帝之后,便下令官员不得下乡骚扰百姓。为了更好地监督官员,他不仅将登闻鼓放在宫门口,鼓励百姓前来击鼓鸣冤,而且还发动百姓监督官员,鼓励百姓进京上访。

在古代,民告官是不敢想象的。但是在洪武时代,竟然真发生过类似事件,史料中还记载了“百姓拿下官吏上京”的故事。

十二布政司及府州县,朕尝禁止官吏、皂隶,不许下乡扰民。其禁有年矣。有等贪婪之徒,往往不畏死罪,违旨下乡,动扰于民。今后敢有如此,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来京。

——《大诰续编·民拿下乡官吏第十八》

故事是这样的:

北平布政司下属乐亭县的主簿汪铎与县衙负责人一起设计了一出“敛派徭役”。当时,乐亭县其实不需要征调民夫,但是主簿汪铎与县衙负责人借着朝廷征调民夫的旗号,进行索贿,乘机敛财,结果搞得满城风雨,民怨沸腾。

这时候,百姓自我保护的意识已经得到了提高,知道皇帝(朱元璋)有过命令,如果有不法的官员在地方上为非作歹,百姓可以抓住官员解送京城治罪。当地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叫作赵罕辰,振臂一呼,聚集了三十四名精壮村民,把这伙违法乱纪、下乡扰民的地方官吏捆绑了起来,立即押解京城。路上,还有说事人、管事人等十人幡然悔悟,一同辅助百姓进京。

主簿汪铎得知情况,大惊失色,知道此事非同小可,立即拍马追赶,在出县城四十多里之地,终于赶上了这群人。汪铎立即翻身下马,来不及休息,气喘吁吁地说道:“我从十四岁开始努力读书,经过一番努力奋斗,好不容易考了个功名。你们能不能暂且放过我这一次,不要坏了我的前程啊。”

我十四岁读书,灯窗之劳至此,你可免我此番,休坏我前程。

——《大诰三编·县官求免于民第十七》

百姓哪里肯听他的哀求,硬是将这些人押解到了京城。朱元璋知道此事后,说道:“到底是谁家的父母生了这么没出息的儿子!经过一番寒窗苦读,考取了功名,当了县官,光耀门楣,本应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如今却干了这等坏事,被百姓绑了送京城,这才求饶乞免,纵然百姓饶过他,还有什么面目再回去当官呢?”

呜呼愚哉!孰父母生此无藉不才之徒。官于是县,是县民瞻,今既不才,为民所觉,乞怜哀免于耆民,纵然得免,何面目以居是任?

——《大诰三编·县官求免于民第十七》

最后,朱元璋感叹道:“呜呼!虽然不是本人,但凡听说这件事的人都会觉得脸红。贤明有德的君子,应该以此为鉴!”

呜呼!兴言至此,虽非本人,凡听读者亦皆赧焉。贤人君子,可不为之戒乎?

——《大诰三编·县官求免于民第十七》

在封建王朝,通常都是百姓处处哀求官员。而县里的主簿虽说官不大,但是在地方上也是个有头有脸的实权人物,先是耀武扬威地下乡骚扰百姓,结果却被百姓押解进京,立即露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向百姓乞怜。这种事在古代,恐怕也只有洪武朝才会出现吧?

朱元璋将县衙的大鼓搬到京城,变成了登闻鼓。除此之外,他还将县衙的一样东西搬到了朝廷,这样东西是什么呢?

廷杖

在戏曲和影视剧中,我们时常看到古代县官在衙门里审理案子的时候,两边站满衙役,手中拿着木杖,嘴里喊着:“威武……”令堂下被审之人瑟缩不已。如果堂下被审之人不服或是不老实回答,就会挨板子,一顿板子下去,被打之人不死也会丢掉半条命。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觉得这个方法不错,便把木杖搬到了宫中。上朝之时,哪个臣子不听话,触怒龙颜,他便让人用这木杖伺候臣子,这木杖就是后来百姓口中的“廷杖”。

廷杖之刑,亦自太祖始矣。

——《明史》

明初有个官员叫作茹太素,每次写文章不写则已,一写惊人。本来五百字能说清楚的事情,他至少要写八九千字,甚至上万字,而且语意艰涩,令朱元璋十分头痛。有一次,茹太素又给朱元璋上了一道奏章。朱元璋一看,洋洋洒洒几万字,眉头皱了一下,便不想再看他的奏章,于是就叫中书郎王敏念给自己听。王敏接过奏章一字一句地念将开来,念到一万六千五百字的时候,王敏口干舌燥,而朱元璋还是没听出头绪,不知所云,当场大怒,骂道:“全是花言巧语,没用的东西,朕最讨厌这些了。”于是命人用廷杖将茹太素当场暴打了一顿。

这个茹太素还算是幸运的,虽然挨了一次打,至少没丢性命。又有多少正直的官员因为触怒了朱元璋,而枉死在这廷杖之下呢?明初工部尚书薛祥就是较为典型的一位。

薛祥,字彦祥,安徽无为(今安徽芜湖)人,后来跟随俞通海一起,率领巢湖水军投奔朱元璋。明军渡过长江之后,薛祥担任水军军营的管军镇抚一职,跟随太祖皇帝朱元璋征战四方,屡立战功。

洪武元年(1368),薛祥奉命从水路转运粮食到河南,半夜抵达蔡河,结果贼人突然从四面八方拥来。薛祥临危不惧,好语良言劝解,最后使贼人散去。朱元璋得知后,称赞有加。薛祥在淮安等地做官时,见到灾民便尽力慰问救济,碰到暴乱,牵连甚广时,他总是亲自参加会审,宽大处理,尽量不株连,被当地百姓称道。百姓在薛祥的治理下,相互劝勉,乐做善事,当地民风得到很大的改善。

洪武三年(1370),三年一次的全国政绩大考核到了。薛祥政绩斐然,在此次考核中排名全国第一,因此被调任京城。当地百姓纷纷焚香祝愿,希望他再来此地为官。百姓为了怀念他,还将他的画像贴在家中。

洪武八年(1375),薛祥担任工部尚书。当时,宫中正在营造凤阳宫殿,朱元璋坐在殿中,隐约听到有人拿着兵器在宫殿屋顶打斗的声音。朱元璋是个多疑之人,便问到底怎么回事。太师李善长上奏说,这是工匠们在使用厌镇法(一种古代巫术),用来镇服或驱避。

这个说法当然不可靠,但是朱元璋十分相信,听后勃然大怒,要将全部工匠一律斩杀。

工匠按照轮班制上岗,使用厌镇法的工匠毕竟不多,但是朱元璋却要将全部工匠一律斩杀,确实有些不妥。于是,薛祥仔细区分出那些不在岗的工匠,而且还反问朱元璋:“都说工匠们使用厌镇法,这事情一点根据都没有,而且这些铁匠、石匠跟皇帝您无冤无仇,干吗要那样做呢?”

朱元璋闻言后,仔细一想,有些道理,便不再斩杀这些铁匠、石匠了。

就这样,薛祥从“虎口”中一次性救下了上千人。

后来在营建谨身殿之时,有人欺骗皇帝,将中匠上报为上匠。朱元璋得知后,暴跳如雷,要将错报的工作人员和工匠们全部斩杀。朝中众臣见朱元璋正在气头上,谁也不敢惹火烧身,连大气都不敢喘,更别说进言了。

只有薛祥一人在旁争辩道:“工作人员上报不准确,你就要斩杀全部工匠,恐怕不符合法规。”

朱元璋闻言后,想想确实不妥,便下旨改用腐刑(阉割)。薛祥又上奏说道:“一旦用了腐刑,他们便全部成了废人,不如改用杖刑,这样他们还是能够劳动,为皇上服务。”

朱元璋想了想,最后还是同意了。

洪武十四年(1381),薛祥因为牵连到一个案子,最后竟然被朱元璋命人用廷杖活活打死,四个儿子也全都被贬到琼州。薛祥死时,天下百姓无不为之落泪。

薛祥是一个颇具治国能力的千古好官,为国为民,最后却悲惨收场,竟被朱元璋杖责而死,呜呼哀哉!

不过,这样的好官定会名留青史,百姓永远不会忘记他!

奏章写得太长,就要被当众扒下裤子打屁股;不小心牵扯到什么案子,就要被廷杖活活打死,还要全家流放。这洪武年间的官可真不好当呀!

不过,有道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中国古代学子谁又不想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入朝为官呢?下面我们聊聊明朝的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