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之治:南征北伐与明初四大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十一章 明朝科举

在谈明朝的科举之前,先来看看古代的入仕指南。

入仕指南

在古代,你若想做官,只有三种途径:一是世袭,二是举荐,三是科举。

1.世袭制。这种制度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在这种制度下,你这辈子能不能当官,完全靠命。就是说,你祖上如果是开国功臣,那么你一出生,就注定日后将入朝为官,吃上皇粮。而且这世袭制还是个“长期饭票”,只要王朝存在,你的子子孙孙都可以继续当官,有饭吃。

2.举荐制,即九品中正制。这种制度盛行于汉朝。当时按照家世、德才和孝廉情况,将士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一共三等九品(明朝的举荐制,主要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选用之人分为八种: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儒士、孝廉、秀才、人才、耆老)。你若是生在普通百姓人家,品行不错,在家孝顺父母,在外时常助人为乐,时间一久,美名在十里八乡得到颂扬。某天,一不小心惊动了朝廷官员(最好是宰相之类的大官),这位朝廷官员心情不错,举荐你入朝当官,那么你就能鲤鱼跳龙门,光耀门楣了。

3.科举制。这种制度从隋唐开始,一直沿用到清朝,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这种制度不看家世(有时候父亲太厉害还会有负作用,譬如杨廷和权倾天下,儿子杨慎才冠天下,主考官却不敢点他为状元,怕别人说作弊),完全看个人能力,与前面两种制度相比更为公正。

科举制发展到明朝,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为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1)院试

明朝的读书人,若是一心立志想要通过科举入朝为官,光耀门楣,那么先要好好学习,参加院试,院试合格才能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才可以进入府、州、县学学习。因此,可以将院试看作入学考试。

(2)乡试

通过了院试,取得了生员的资格,才能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这个乡试,大家可不要顾名思义,以为是乡里组织的统一考试,其实它的规格还是很高的,按照现在的考试制度来看,应该等同于高考。明朝规定,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乡试,因为一般在八月举行,所以又被称作秋闱(闱:考场)。主考官往往是由皇帝亲自委派的。考试合格者叫作举人,第一名称为解(jiè)元。很多人知道,明朝的唐伯虎有解元的称号,也就是说他的成绩相当于江苏省全省第一!

(3)会试

如果通过了乡试,那么还要再接再厉,参加会试。明朝规定,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会试,因为一般在二月举行(清乾隆时改为三月),故又被称作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各省的举人和国子监监生皆可参加考试。一般来说,国家会录取300名合格者,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作会元。

(4)殿试

成为会试的300名合格者之一,才有机会参加殿试。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考的是策问。殿试后,合格者成为进士,分三甲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录取三名,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一般选取二三十名(每个朝代不一样),第一名(也就是总排名第四名)称为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剩下的合格者全是三甲。

一个读书人若是在乡试中得了“解元”,在会试中得了“会元”,最后在殿试中又考了第一,得了“状元”,便是所谓的“连中三元”。整个大明朝完成这一高难度成就的只有三人,分别是黄观、李骐、商辂。

以上三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到底哪种最为科学合理呢?

1.世袭制。或许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这种制度,毕竟这种制度选拔官员的标准并非看本人,而是看其长辈。倘若祖上是个开国功臣,那么即使自己是个无能之辈,也会入朝为官。这种制度限制了底层优秀人才的上升空间,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极为不利。

2.举荐制。其实明朝一年举荐之人达数千,可谓人才济济。可是我们翻阅史料笔记,就会惊奇地发现,其实被举荐为官的人大多数在史书上并没有留下传记,应该说是事迹不详吧。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一般被举荐者并没有什么突出事迹可以流传史册,当然也有极少数被举荐者成为一代名臣。

3.科举制。一聊起这种制度,许多人都认为不合理。他们认为,年轻的学子整天读书考取功名,这样一来,书是念了不少,但是只会纸上谈兵,写得漂亮文章,却没有实际工作能力。当时,文坛泰斗宋濂对此就有过非常糟糕的评价:

自贡举法行,学者知以摘经拟题为志,其所最切者,惟四子一经之笺,是钻是窥,余则漫不加省。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本强不能对。

——《宋学士全集·中顺大夫礼部侍郎曾公神道碑铭》

因此,许多人认为举荐制选拔的人才往往有实际工作能力,比科举制更为合理。其实这种观点失之偏颇,科举制同样有着举荐制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一,举荐制不如科举制公正。科举制虽然存在一些弊端,但是其公正性却是毋庸置疑的。寻求达官显贵举荐确实是入朝为官的一条捷径,不过,正如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程公公说的那样:“天下间的捷径,岂是为寒门所开?”李白和高适都想走这条捷径,却发现此路不通,说白了就是举荐制之路寒门学子一般是走不通的。同时,举荐制容易滋生腐败,如何有效地监督举荐制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第二,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的变动,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科举制虽然从内容和形式上束缚了应试者,选拔了许多眼高手低、缺少实际工作能力之人,但是科举制解决了阶层固化的问题,彻底打破了血缘世袭和世族垄断,促使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从而激发整个社会的积极进取精神。

下面说说明朝洪武年间科举发生的那些事儿。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下了一道命令,他在诏书中说道:“自洪武三年八月为始,特设科举,以取怀材抱德之士……”也就是说,从洪武三年(1370)开始,明朝开启了科举取士的时代大门。

洪武三年(1370)举行乡试,第二年(1371)在南京举行了会试,叫作“开国第一科”。这第一科的主考官是当时的礼部尚书陶凯,浙江临海人。此人才华横溢,博学多才,写得一手好文章,乃是皇帝的御用文人,洪武时期的诏令、碑文很多出自他之手。会试中,他最后选取吴伯宗等120人的文章给皇帝过目,还为每篇文章写了序言,后来这便成为定例。

洪武四年(1371)的明朝第一次科举便录取了120名进士。当时读书人还不多,录取率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浙江一带的学子就占了三分之一的名额。

这第一科的状元叫作吴伯宗,考上后到礼部工作,直接被授予从五品的礼部员外郎。

当然,这次提拔是个特例,可能因为是明朝第一次科举,制度还不完备,后来的科举选拔任职就没有这么快的速度了。

当时开科举后,人们发现读书人不多,录取率不低,而且一旦高中的话,就能“华丽转身”,入朝为官,光宗耀祖;要是考了全国第一,还能直接去六部当个员外郎……如此一来,全国的有志青年纷纷加入了科举的队伍。

正当全国上下一片“科举热”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大事。洪武六年(1373),朱元璋突然又下旨停止科举了。

这是为什么呢?

朱元璋发现,很多科举选拔的官员,“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考试要点掌握得不错,但是实际工作能力却不行。说白了,科举选拔的多是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家伙,理论与实际相脱离,说啥啥都行,干啥啥也不行。

其实也不难理解,当时考的是八股文,要求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而且要用孔老夫子和孟老夫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要求平仄对仗。这种文体格式本来就比较死板,答案多是模板化、套路化的东西,难免会跟实际相脱离。

当时,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让皇帝和官员很不满意,正如前文谈到的宋濂的经典评价:“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本强不能对。”简直就是一副活脱脱白痴的样子。当时,朱元璋刚刚建立明朝,百废待兴,求才若渴,可是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却不尽如人意,于是他便下令停止了科举,采用举荐制。

科举才开三年便又停了,改用举荐制,这一改便是十年。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举荐制用了十年后,朱元璋又觉得举荐制弊端很多,还不如科举制,于是又在洪武十五年(1382)宣布恢复科举制。不过,当时科举还没开考就出了状况,京城童谣四起,朱元璋还做了一个梦。到底是什么事情呢?这里先卖个关子,后面再细细讲来。

值得一提的是,明初的学子都会去背一本奇书,因为这本书是科举必考书目,而且如果背诵得好,研读得好,还可以破格提拔录用。那么这本奇书到底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