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章 大诰三编
洪武十九年(1386),嘉定县有位农民唤作郭玄二,在本地受了民兵首领杨凤春的欺负,便约人一起手持《御制大诰》,准备到京城告状。二人路过淳化镇的时候,当地巡检何添观和当地民兵马德旺故意刁难,还向他们索要过路费。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大怒,下令将民兵马德旺枭首示众,砍掉巡检何添观的双腿,还下令:“今后敢有如此者,罪亦如之。”
意思是说,今后还有谁敢这么干,他们的下场就是“榜样”!
为什么这两位农民进京告状,要头顶一本书呢?这本《御制大诰》到底是何神物?《明太祖实录》中有这样的记载:
洪武十八年冬十月己丑朔,《御制大诰》成,颁示天下。
——《明太祖实录》
所谓“御制”,就是指明太祖朱元璋亲自编写。《御制大诰》于洪武十八年(1385)至二十年(1387)陆续颁行。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亲自编写此书呢?
洪武中期,朝中官吏贪赃枉法、士绅豪强兼并等现象日趋严重。朱元璋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仿照周公《大诰》之制,亲自编写了《大诰》一书。其实,这就是他处理审判贪腐刑事案件的案例汇编,以此告诫官吏们不要重蹈覆辙,同时也警示天下臣民要忠君孝亲。
法律方面的书本来就比较枯燥乏味,条文解释更是晦涩难懂。一方面,朱元璋书没读几天,文化水平不高,写不出来;另一方面,当时的百姓文化水平也不高,也看不懂。因此,朱元璋创新思维,写了本案例汇编,通过讲故事来告诉大家法律知识,值得肯定。
朱元璋编写《大诰》之后,一发而不可收,接着又编写了《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统称为《御制大诰》。
朱元璋在《御制大诰》中创造发明出很多残忍的刑法,史上罕见,令人不寒而栗。当时《大明律》规定的刑法是五刑,笞、杖、徒、流、死。死刑只有两种,一种是绞刑,另一种是斩首。可是《御制大诰》中的刑法五花八门,许多古代刑法已经被废止了,但是又重新启用,例如刖足、斩趾、去膝、阉割等;《御制大诰》中还创造发明了断手、剁指、挑筋等古代闻所未闻的刑法,而且有时候一人可能身兼数刑,有时候因为一事而株连数百人,甚至达数万人,令人毛骨悚然。
应该说,朱元璋编写此书的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因为《御制大诰》中的这些酷刑,朱元璋在历史上也留下了暴君酷政的千古骂名。
《御制大诰》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
有人对《御制大诰》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将其大致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整顿官吏,打击贪腐官员;第二类是惩治地方豪绅,以及黑恶势力的犯罪;第三类是处罚平民犯罪。
在第一本《大诰》里面的74条中:第一类内容共有53条,占了72%;第二类内容共有12条,占了16%;第三类内容共有9条,占了12%。
在第二本《大诰续编》里面的87条中:第一类内容共有52条,占了60%;第二类内容共有20条,占了23%;第三类内容共有15条,占了17%。
在第三本《大诰三编》里面的43条中:第一类内容共有18条,占了42%;第二类内容共有12条,占了28%;第三类内容共有13条,占了30%。
从以上分析来看,《御制大诰》主要针对的还是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而并非平民百姓。朱元璋之所以用酷刑,主要是想杀一儆百,让官员有所惧怕,不敢贪污;让土豪劣绅有所忌惮,不敢欺压百姓。当然,由于朱元璋治贪力度的加大,明朝治贪还是有所成效的。
要让天下臣民人人奉公守法还是有难度的,因为前提是让天下臣民人人懂法。现在摆在朱元璋面前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做好普法教育工作,如何宣传推广《御制大诰》,让天下臣民人人懂法。
这个问题难不倒朱元璋,他采取了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家中收藏《御制大诰》,犯罪时可以减刑;没有此书,罪加一等。
朱元璋十分重视自己亲自编制的《大诰》,认为此书应当作为对天下臣民进行普法教育的课本,因此他利用绝对权威在民间强行推广。《大诰》颁行时,朱元璋宣告:
朕出是诰,昭示祸福。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若犯笞杖徒流罪名,每减一等,无者每加一等。所在臣民,熟观为戒。
——《大诰》
意思是说,我亲自编写的《大诰》,里面告诉大家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凡我大明境内的官员与百姓,家中都必须收藏此书,倘若你们犯了罪,家中只要有此书,罪行便可减免一等;倘若家中没有此书,便罪加一等。所有臣民,要熟读此书为戒。
后来,朱元璋颁行《大诰续编》时,又进一步说道:
斯上下之本,臣民之至宝,发布天下,务必户户有之。敢有不敬而不收者,非吾治化之民,迁居化外,永不令归,的不虚示。
——《大诰续编》
意思是说,《大诰》和《大诰续编》两本书,是我大明臣民的宝贝,我现在发布天下,你们家中务必要收藏此书。如果有人不收藏此书,对此书有非议,就不是我大明教化下的子民,我要将他逐出大明境内。
颁发《大诰三编》时,朱元璋又重申道:
此诰前后三编,凡朕臣民,务要家藏人诵,以为鉴戒。倘有不遵,迁于化外,的不虚示。
——《大诰三编》
家中只要收藏此书,便可减免罪责;要是没有收藏此书,便罪加一等。在明朝,谁也保不准自己哪天会犯罪坐牢,《御制大诰》堪称全国普法教育课本,价格又不高,因此百姓以防万一,大都会在家中收藏。
第二,通过科举,扩大《御制大诰》的影响力。
朱元璋为了使《御制大诰》深入人心,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必修课程,科举考试要从《御制大诰》中挑内容出题。这个政策一出,明朝的读书人纷纷主动研读《御制大诰》,使其成为“年度第一畅销书”,而且民间还出现了很多私塾教师,专门讲解此书。
史书上记载,当时天下讲读《御制大诰》的师生(考官与考试中选者)来京朝见者多达19万人,朱元璋均赐钞遣还。19万人从全国各地来到京师讲读,规模如此盛大,在中国历史上堪称空前绝后。
第三,熟背《御制大诰》,可以直接当官。
史书上记载,朱元璋特地发文给国子监正官,要求他们仔细讲解《御制大诰》,并严格督促国子监熟读此书,以资录用,倘若有谁不遵守,就要严格处理。此外,那些熟背《御制大诰》的读书人,不仅可以获奖,而且还可以被破格录用为官,平步青云。
自古以来,在我国封建社会,平民要想入朝为官,只有两种途径,一是参加科举考试,二是朝中当官者(通常是宰相或吏部尚书等官员)举荐。至于一般的寒门子弟,连认识朝中高官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举荐了。
而古代科举之难,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许多寒门学子寒窗苦读一辈子,也未必能够高中当官。古代有学子新婚不久,便进京赶考,希望一举中第,光宗耀祖,可惜未能如愿;为了节约盘缠,便留在京中复读,等待下回科举,可是三年后的科举依然名落孙山;如此三年又三年……
现在朱元璋规定,谁要是能熟背《御制大诰》便能破格提拔,录用为官,自然会引导那些读书人不顾一切地去研读和熟背此书。
总之,朱元璋依靠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大力推广《御制大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正如前文所说,当时有19万人来到京城讲读《御制大诰》,百姓家家藏有此书,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可是,朱元璋死后没多久,《御制大诰》就被百姓抛之脑后了。到了清朝修订《明史》时,《御制大诰》已经成为罕见的奇书,连修史者都找寻不到此书,相信这也是朱元璋生前没有预料到的。
《御制大诰》是整治贪官污吏的案件汇编,里面记载着很多案例。朱元璋治贪的力度和手段史上罕见,下面聊聊朱元璋的治贪打黑。
有句话叫作“官逼民反”,是说官员贪污腐败,逼得百姓不得不揭竿而起。因此,但凡是有些作为的皇帝,都会在治贪问题上下些功夫。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位大力反腐治贪的好皇帝,例如唐太宗、宋真宗、雍正帝等。
朱元璋出身于社会底层,见惯了贪官污吏欺压百姓,深知民间疾苦,恨透了贪官污吏,这也使他成为史上治理贪官手段最狠的一位皇帝。
朱元璋曾诏告天下:“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并下旨强调,上到中书省和六部,下到地方府、州、县,不管是谁,一旦发现贪赃枉法,便要秉公执法,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贪污60两银子就一律处死!那么,明朝60两银子的购买力换算成人民币是多少钱呢?我们来折算一下。
由于通货膨胀的原因,我们要是直接用现在的银子价格来换算,显然是不合理的。而大米是百姓的生活必需品,相对来说,米价更为稳定,下面我们通过米价来进行换算。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记载,洪武十八年(1385)规定,银一两换米两石。石是计量单位,每个朝代都不同,明朝的一石米约为120斤,如果按平均米价6元/公斤来换算,洪武年间60两银子的购买力相当于人民币43,200元左右。
换句话说,在洪武年间,若是贪赃43,200元便要被处死,现在听起来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朱元璋是治贪花样最多的皇帝。朱元璋以武取得天下,硝烟中成长的皇帝往往带着凶狠的特点。他惩治贪官的方法五花八门,一方面继承了凌迟、阉割、族诛等传统酷刑;另一方面还搞创新,创造发明了剥皮楦草、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新式酷刑。
这么多的新式酷刑中,剥皮楦草最具特点。所谓剥皮楦草,就是将贪官处死后,剥下他的皮,在皮囊内填充稻草和石灰,按照贪官的形象做成“标本”。“标本”做成后挂在贪官生前所任公堂的墙壁上,警醒下一任官员,时刻提醒他切勿重蹈覆辙。读到此处,不禁令人联想,下一任官员坐在这公堂上,背后墙壁挂着上一任的人皮标本,阴风阵阵,不知作何感想。
朱元璋不仅在惩治贪官的酷刑上有创新,而且在如何查处贪官的问题上也有创新,令人拍案叫绝,发人深省。
治贪
明朝初年,南方运粮到北方通常走水路,称为漕运,运送粮食的船只叫作漕船。为了保证漕运顺畅,朝廷每年都会拿出一笔可观的费用用于漕船建造和维护。自古以来,朝廷的建设部门和采购部门都是肥差,一来可以私下拿回扣,二来可以向上谎报,暗中截留一些钱财。大奸臣严嵩倒台之时,贪腐之巨胜过大明朝廷,令人瞠目结舌,当然这肯定与严嵩之子严世蕃在工部长期担任侍郎一职有关。
有道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虽说当时查处贪官力度很大,刑罚严苛,但是负责漕船建造的官员还是铤而走险,暗中猛捞油水,损公肥私。
那么,当时的官员是如何捞取油水的呢?
漕船主要是用木板和铁钉建造的,若是向上虚报木板数,中饱私囊,到时候审计官员下来,只要拿出尺子一量,便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即使这些钱贪下来,也是没命花的。
这些官员也不傻,可不敢拿木板做文章,全都瞄着这铁钉。为什么呢?因为铁钉钉到木头里面去了,一是不能清点,二是不能称重,审计官员即使想查,也很难核查。
这其实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的隐蔽工程。比如,造好了一栋大楼,审计人员去核查到底用了多少钢筋、多少管线,到底有没有虚报。审计人员会拿出设计图纸,测量出钢筋、管线的长度和数量,然后再按实际比例扩大计算。
今天我们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可是在明朝还没有。当时的审计官员只能查看材料台账,再找来工匠和官员询问一番,只要双方说法没什么大的出入,能够自圆其说,这事一般也就过去了。如此一来,掌管漕船建造的官员便和工匠沆瀣一气,私下串通,向上虚报铁钉用量,暗中截留一些,中饱私囊。
朝廷每年要营造不少漕船,旧的漕船还要维护保养,要使用铁钉耗材,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这账目还真不少。
当时,有些胆子大的官员不仅虚报铁钉数量,还暗中偷工减料,所造之船乃是“豆腐船”,一经风浪,便会散架,沉入江中。朝廷想要调查,可是船已沉入江中,没有证据,也只能不了了之。
这种事在官场里算是潜规则,历朝历代都有,或许有些人早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不过,这事不知怎的传到了朱元璋的耳中。他当即大怒,决定找个机会好好治治这帮贪官,改改这官场的陋习。
一日,朱元璋视察漕运衙门。文武百官自然不敢怠慢,前呼后拥,好不气派。说来也巧,当时有一艘漕船刚造好,停在岸边。朱元璋朝船走去,众人连忙跟了过去。
他当众指着那艘漕船,缓缓问道:“这船用了多少铁钉啊?”
旁边陪同的漕运官员一听,眉头一皱,心中暗呼不好,连忙双手一挥,“甩锅”了,示意造船的工匠去回答。
旁边的工匠十分机灵,立即拿出厚厚的账本递到朱元璋面前,然后一边翻,一边解释铁钉的用量。
朱元璋听后,一言不发。
众人见状,吓得大气也不敢喘。
过了片刻,朱元璋缓缓说道:“来人啊,拿个火把过来。”
没过多久,便有人拿了火把过来,递给朱元璋。
朱元璋接过火把,二话没说,往那船上随手一扔,就把那艘崭新的漕船给点着了,顷刻间,那船便被烧得一干二净。
一艘漕船耗费巨资,就这样付之一炬,众人无不吓得目瞪口呆。
这时,朱元璋指着那火堆,说道:“你们去把里面的铁钉子全部找出来,然后一一过秤。”
众人一听,纷纷上前捡铁钉并一一过秤,没过多久便算出了铁钉总量。
铁钉总量算出来后,朱元璋看着营造漕船的官员和工匠们,说道:“以后每只漕船铁钉,不管你们用多少,只能按这个数量上报。”
营造漕船的官员和工匠们一个个吓得大汗淋漓,战战兢兢,连连点头说好。
这“烧船称钉”的方法并非朱元璋首创,在他之前,宋人许元就用过这个方法,在魏泰的《东轩笔录》中有记载。虽说这方法不是朱元璋所创,但是他能够结合实际,科学借鉴,还是很值得称道的。
朱元璋这一生治贪到底杀了多少人,史书上没有直接记载,而洪武四大案中的空印案和郭桓案就是贪腐案,史书记载这两案共杀了七八万人。只凭这两案,朱元璋便能“荣登榜首”,成为历史上处死官员最多的皇帝。(这两件大案暂且按下不表,后面细细道来。)
扫黑
自古以来,贪官污吏总与黑势力暗中勾结,欺压百姓。一方面,黑势力需要贪官污吏充当他们的保护伞,从而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贪官污吏也需要黑势力帮忙搜刮民脂民膏,帮忙干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于是对他们的不法之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朱元璋整顿吏治如此坚决,对黑势力更不会心慈手软了。
洪武十八年(1385),溧阳县有个官差名叫潘富,说白了就是地方上的“黑老大”,府中养了几百号游手好闲之徒。当时溧阳县县令叫作李皋,也非善类,二人沆瀣一气,暗中勾结在一起。潘富“狗仗人势”,巧立名目,明目张胆地向地方百姓搜刮钱财。
当地百姓见他有权有势,黑白通吃,在溧阳县只手遮天,个个敢怒不敢言。
潘富见李皋乃是个好色之徒,为了讨好他,便从苏州买来一个美女送给他。李皋见那女子美艳动人,两眼放光,心中欢喜万分,一番云雨之后,更加割舍不下,于是便将女子安顿在潘府,以待日后再来幽会。
肉挂在狼的嘴边,你说这肉能安全吗?
可笑的是,李皋刚走,潘富见那女子楚楚动人,当即见色起意,便也跟那女子一番巫山云雨。潘富尝到了甜头,又怎会放下?于是他索性将这女子纳为小妾,据为己有了。
李皋得知后大怒,想要跟潘富翻脸,可是想想他在地方上一呼百应,势力非同小可,便也无可奈何,只得忍气吞声。
连县太爷都不敢惹他,潘富更加肆无忌惮,不停地向百姓敲诈勒索。若有百姓拒绝上交或是上交不及时,他便会拳打脚踢,毫不手软。当地百姓谈潘富色变,唯恐避之不及,只好老实交钱了事。潘富就是利用这种非法的手段,肆无忌惮地搜刮百姓钱财,从而富甲一方。
当地有个百姓叫作黄鲁,被潘富逼得走投无路,只得冒死上京向皇帝老儿告御状。朱元璋得知后大怒,当即拍案而起,下旨捉拿潘富,严查此案。本以为这事到了这里也就结束了,没想到还只是个开始。
朱元璋下旨捉拿潘富,没想到潘富耳目众多,事先得知消息,早就逃之夭夭了。
在他逃亡的一路上,各地党羽纷纷前来相助,竟然不顾国法,不惜与官府缉捕人员公然对抗,帮助潘富逃跑到崇德县的富豪赵真府中。
这个富豪赵真家财万贯,府中也蓄养了几百号无业游民,暗中做些贩卖私盐的非法勾当。缉捕的衙役得知情况,随后赶来,赵真连忙命人将潘富暗中护送到附近的一座寺庙里,还纠集200余人,反将缉捕潘富的差役们团团围困,直至杀伤人命,这才扬长而去。
朱元璋知道后,暴跳如雷,决心彻底铲除这帮黑势力,为民除害。他下令,凡参与围攻差役的200多户人家,全部斩杀,抄没家产;沿途藏匿潘富、助其逃跑的107户人家,全部砍头示众,抄没家产。
朱元璋这扫黑的力度和手段可着实厉害!绝非一般皇帝所能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