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作为人工开凿的水道,运河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发展生产、便利生活的产物。如果单纯从交通运输这一功能考量的话,运河比现代公路和铁路的历史都要悠久得多。早在春秋晚期,吴国的劳动人民就在今天的扬州境内开凿了邗沟,为后来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奠定了基础,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下,世界各国的运河都对特定地区、国家,甚至其所流经的国家和地区,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产生着影响,甚至塑造着相关地区的文化特征,使其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带。而人,是运河的缔造者和使用者,其作为活态文化最核心的要素,依靠运河创造、传播和传承着不同地域的文化,持续促进着文化跨地区乃至跨国的传播与交流。对运河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无疑兼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更好地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多重意义。
习近平主席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1]。大运河是我国人民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大运河的文化特征与保护实践也为世界运河体系增添了丰富的内容。放眼世界,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等知名运河,都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继续在国际商贸和国际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运河在物质和精神文化层面的遗产价值也得到了人类社会的一致承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6条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法国米迪运河、荷兰阿姆斯特丹运河、加拿大里多运河、英国庞特基西斯特水道桥与运河、比利时中央运河和中国大运河。了解其他国家遗产运河的历史与现状,分析研究其保护措施,同时向世界传播中国大运河的文化与保护经验,正是以运河为载体加强文明的交流互鉴。
因此,我很高兴地看到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几位老师在王金铨教授的带领下,以图书的形式向国内宣传介绍上述5条国外遗产运河的历史与保护经验。这本集体著作清晰地展现出我国学者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宽阔学术视野。邗沟开凿的第一锹是在扬州,扬州学者对于运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对运河研究有更多的使命感。上述世界遗产运河资料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则需要英语和法语等多个语种的应用能力。由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具有多语种背景的老师们来完成这本书是非常合适的,也可以说是一种自觉的学术担当。
作为在外交战线奋斗了一辈子的“老兵”,我会本能地关注中外文化交流的点点滴滴。在漫长的外交生涯中,我也深刻感受到学术界对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促进作用,并且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实际上,依托外国语学院建设的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苏丹研究中心、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培育基地中外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中心、江苏省社会科学普及研发基地、扬州大学非洲研究中心、扬州大学韩国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等都是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进行中外文化交流与研究的重要平台。在此,我衷心祝愿这部集体智慧的结晶能够为中外文明互鉴发挥更大的作用,期盼外国语学院的朋友们继续为运河文化传播,为中外文化交流合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周文重
外交部前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前驻美国大使
博鳌亚洲论坛前秘书长
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首席顾问

[1] 见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