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运河的保护与传承:大运河文化带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中国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由京杭大运河、隋唐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是中国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以下简称“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后,有效国际化管理便成为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重中之重。基于对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重要指示和批示精神的积极响应,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标志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了顶层设计的主要内容、创新路径与明确方向,正式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截至2019年12月,全世界共有6条直接与运河相关的世界遗产,依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时间顺序,它们分别是:法国米迪运河(1996)、比利时中央运河(1998)、加拿大里多运河(2007)、英国庞特基西斯特水道桥与运河(2009)、荷兰阿姆斯特丹17世纪运河区(2010)以及中国大运河(2014)。虽然中国大运河与其他5条世界遗产运河相比是一条时空跨度最大、技术含量最高、内容最为丰富多彩的大型活态文化遗产,但是,作为一条新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运河,大运河在其后申遗时代的管理和维护等方面,必须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1977)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相关法规履行义务和责任。

在此背景下,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与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三家合作,组织了精通英语、法语和德语的专家,历时两年,编写了这本《世界遗产运河的保护与传承——大运河文化带的视角》。本书从世界遗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3个宏观视角,从运河简介、运河保护、运河文化传承、运河利用、国际经验与启示、典型案例以及相关法规7个方面,对除中国大运河以外的5条世界遗产运河,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与阐述,旨在为我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国际经验,并以实际行动贯彻和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和批示精神。

本书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一方面穿越英、法、德3种语言用中文描述5条世界遗产运河的各自特色,另一方面又以珍贵的历史和景观图片展示上述5条运河及其区域内的异国风貌,文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既有对世界遗产运河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高深专业术语的直白表述,也有对5条世界遗产运河百年历史长河中发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的形象描绘。本书对除中国大运河之外的5条世界遗产运河进行了介绍,在内容上和功能上可以为我国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提供直接、丰富和极有价值的参考。

本书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重点课题“大运河文化带视角下世界遗产运河保护与传承的国际经验研究及借鉴”(批准号DYH18ZD06)的成果,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有关领导的倾心关怀与帮助,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领导与编辑也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与努力,在此一并表达我们的感谢与敬意!

由于编译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有关专家和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本书所用照片除专门注明外,均由汉华易美(天津)图像技术有限公司授权使用,特此声明。

王金铨

202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