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小说的音乐性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研究对象、思路和方法

在谈到艺术门类的异同时,基本的思路都是从艺术的起源开始谈。本书在这个众所周知的基础上,回顾梳理相关的研究文献和思路之后,直接进入问题的核心部分:小说的音乐性研究。

为了清楚阐述本书的讨论对象,在初步的概念界定之后,还有两个需要说明的地方。

(一)研究的对象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一些具有音乐性的中国现代小说,具体来说,就是明确借鉴与模仿音乐技术的一部分实验小说,以及一些由于契合了生命节奏而具有音乐性的小说。

(二)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是研究的立场和角度。本书将参考《文学和各学科的艺术关系》[59]一书中所说的第一种角度:主要站在小说的立场来谈论小说的音乐性,在比较艺术学与比较文学的视野中,进行二者之间可能的对话。需要提及的另一个重要参照是维尔纳·沃尔夫对小说的音乐化的研究理论框架。选择这样一个框架的理由是符合中国现代小说的音乐性情况的。

由于中国现代小说的音乐性研究属于小说形式的审美范畴,既抽象又感性,纯粹的史料与枯燥的学理分析都不足以揭开问题的真相。本书采用理论概括与文本细读相结合的传统方法:以量化的形式对抽象的小说的音乐性分层次进行衡量和分析。具体来说,将小说的音乐性分为隐性特质和显性特质,再分别以代表性的小说说明其中的内涵。每一部小说主要考察一个突出特征,在论述过程中,从几部小说辐射至中国现代小说史,做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与勾勒。其中,案例小说的选择标准有三:一是现代文学史上得到普遍共识的有影响的小说;二是可以充分体现本书的论旨和分析问题的需要的;三是选取的小说应具有音乐性的典型特征。

本书将微观研究放在宏观视野下考察,既强调艺术内部规律的独立性,也不忽视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催化孕育作用。

本书研究的关键在于从感性的小说文本解读的角度,释放小说的艺术张力,从而抵达小说艺术以及生命的内核。努力以清晰的语言跟踪小说音乐性的产生与变化,要特别指出的是,本书试图呈现的只是进入小说道路的一种敞开,而非盖棺论定式的审判。同时,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贯穿理论上的阐发与概念思考、梳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关于小说的音乐性研究是基于作者与研究者的双重兴趣(文学和音乐)。一般来说,大多数作者与研究者都是文学专业,音乐是业余爱好,所以本书基本上是从文学性思维来理解的音乐,故不能以严格意义上的音乐理论来要求与评判。

与维尔纳·沃尔夫的音乐化研究的体系化、全面的概念整理与实践不同的是,碍于时间与笔者学识,本书只是选取小说音乐性的几个要素来展开,而把更深入的探讨留给自己以后的边学边问生涯。


[1] 严锋:《在固守和超越之外》,《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第3期。

[2] 有多种译法,如艺格敷词、使图像说话、读画诗等。

[3] 刘尧民:《词与音乐》,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施议对:《词与音乐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4] 沈亚丹:《寂静之音》,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 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6] 罗小平:《音乐与文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版。

[7] 桑海波:《一兵双刃:音乐与文学之比较及基本关系定位》,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陆正兰:《歌词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9] 马云:《铁凝小说与绘画、音乐、舞蹈——兼谈西方现代艺术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 祝欣:《叙述的交响——王蒙的小说创作与音乐》,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

[11] 张箭飞:《鲁迅小说的音乐式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1期。

[12] 钱理群:《作为艺术家的鲁迅》,《中国文化》2006年第2期。

[13] 许祖华:《鲁迅小说的人物与音乐——鲁迅小说的跨艺术研究》,《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10年第33卷第3期。

[14] 陈旋波:《音乐性:西方浪漫主义影响下的前期创造社》,《中国比较文学》1994年第2期。

[15] 严锋:《张炜的诗、音乐和神话》,《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4期。

[16] 万杰:《当叙述乘上音乐的翅膀——论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的音乐性》,《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7] 李新亮:《论现代小说的音乐性》,《兰州学刊》2010年第10期。

[18] 汪卫东:《由西方音乐曲式看〈野草〉的音乐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1期。

[19] 谭文鑫:《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与音乐》,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0] 李欣仪:《跨学科视野中的沈从文和音乐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12年。

[21] 严宝瑜:《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与文学的关系》,《北大讲座》(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7页。

[22] 如郭章容的《论音乐与菲兹杰拉德的创作》,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吴绘芹的《论沈从文小说的“音乐性”》,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6年;张凤伟的《安东尼·伯杰斯音乐化小说的音乐特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8年,论文从叙事结构、潜藏在文本下的节奏等方面分析伯吉斯小说音乐化的方式;李晓洁的《托尼·莫里森的〈爵士乐〉的音乐性》,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爵士乐的即兴性及呼喊和应答模式在小说中的体现”的分析。陈栾平的《论〈四个四重奏〉的音乐性》,硕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08年,从节奏(语音、语义层面)、修辞(旋律、速率、动力、音色)、结构(借鉴音乐作品的体裁和曲式结构)和主题(主题的复调式和谐)的音乐性四个方面论述。单篇论文如焦小婷的《〈爵士乐〉的后现代现实主义叙述阐释》,《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王维倩的《托尼·莫里森爵士乐的音乐性》,《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第3期;翁乐虹的《以音乐作为叙述策略》,《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方红的《不和谐中的和谐——论小说〈爵士乐〉中的艺术特色》,《外国文学评论》1995年第4期;罗虹、程宇的《从〈爵士乐〉的音乐性看新黑人文化身份认同》,《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版)2011年第5期;李明夏的《勒·克莱齐奥小说的音乐性:论〈饥饿间奏曲〉的〈波莱罗〉情结》,《中国比较文学》2014年第2期;梅丽的《现代小说的“音乐化”——以石黑一雄作品为例》,《外国文学研究》2016年第4期,等等。

[23] 程丽蓉:《中西小说的音乐化叙事及其伦理效应——以〈神鸟〉和〈帕格尼尼〉为例》,《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12年第6期。

[24] 徐迟:《徐迟文集》(第七卷音乐),作家出版社2014年版,第1页。

[25] 余华:《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26] 白桦等:《音乐与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27] 罗基敏:《文话音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8] 刘纪惠主编:《框架内外:艺术、文类与符号疆界》,台北立绪出版社1999年版。

[29] 刘纪惠:《文学与艺术八论:互文·对位·文化诠释》,三民书局1994年版。

[30] 刘纪惠:《浪漫歌剧中文字与音乐的对抗、并置与擬讽》,《中外文学》第21卷第5期,第6—28页。

[31] 刘纪惠:《〈战争安魂曲〉中的互文、对位与文化诠释》,《第四届英美文学研讨会论文集》,1992年,第223—251页。

[32] 见http://hermes.hrc.ntu.edu.tw/lctd/List/ConceptIntro.asp?C_ID=154。

[33] 《文字与音乐研究》(1—12)Word and Music Studies(1-12),洛多皮出版社,至今已出版了12册,其中包括3册专著、2册分别为纪念Calvin S.Brown和Steven Paul Scher的,其他基本上是每两年一次会议的主要成果。论文的作者遍布世界各地,主要为文学、音乐学学者,当然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音乐—文学的个人与学术的双重兴趣,致力于两个领域之间的沟通。

[34] Calvin S.Brown,The Relations between Music and Literature as a Field of Study,Comparative Literature 22(1970):102.

[35] Calvin S.Brown,Music and Literature:A Comparison of the Arts.Athens:Georgia UP,1948.

[36] Alex Aronson,Music and the Novel:a study in twentieth-century fiction,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1980.

[37] Nancy Anne Cluck,eds.,Literature and Music,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Press,1981.

[38] Steven Paul Scher,Literature and Music,Word and Music Studies 5,eds.,Walter Bernhart and Werner Wolf,New York:Rodopi B.V.,2004.

[39] 采用罗基敏的译法,参见罗基敏《以文述乐——白居易的〈琵琶行〉与刘鹗〈老残游记〉的〈明湖居听书〉》,《文话音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页。

[40] Jean-Pierre Barricelli,Melopoiesis: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Music,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8.

[41] Laurence Kramer,Music as Cultural Practice:1800-1900,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

[42] Werner Wolf,The Musicalization of Fiction:A Study in the Theory and History of Intermediality,Amsterdam:Rodopi,1999.此书是本书的主要参考书之一。笔者曾于2009年10月30日至2010年10月30日,参加国家留学基金委联合培养博士项目,赴该书作者工作单位奥地利格拉兹大学英语系访问学习。在与作者的交流及不断指导过程中,将该书译成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该译作。

[43] Gerry Smyth,Music in Contemporary British Novel:Listening to the novel,Palgrave Macmillan,2008:13.

[44] 这一点,非常值得借鉴,是使音乐性研究脱离被动比附的重要根据。

[45] 书中选择的音乐化文本基本上都是具有实验色彩的小说。

[46] Erik Alder/Dietmar Hauck,Music and literature:Music in the Works of Anthony Burgess and E.M.Forster.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Francke,2005.

[47] 参见Werner Wolf,“Erik Alder/Dietmar Hauck,Music and literature:Music in the Works of Anthony Burgess and E.M.Forster.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Arbeiten aus Anglistik und Amerikanistik(AAA)32(2007):101-104。

[48] Stephen Benson,Writing Music in Contemporary Fiction,Ashgate,2006.

[49] Claus-Ulrich Viol,Jukebooks:Contemporary British Fiction,Popular Music and Cultural Value,Heidelberg:Carl Winter Universitatsverlag,2006.

[50] 参见Werner Wolf,“Claus-Ulrich Viol,Jukebooks:Contemporary British Fiction,Popular Music and Cultural Value”,Anglistik(2009):212-216。

[51] Gerry Smyth, Music in Contemporary British Novel:Listening to the novel,Palgrave Macmillan,2008.

[52] 比如,melopoetic fiction,musical fiction,the intermedial novel,the ekphrastic novel,verbal music,music-novel等。

[53] Alan Shockley,Music in the Words:Musical Form and Counterpoint in the Twentieth-Century Novel,Ashgate,2009.

[54] [法]雷翁·吉沙尔:《法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与文学》,温永红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55] 严锋:《张炜的诗、音乐和神话》,《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4期。

[56] [捷克]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余中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57] 指昆德拉从小说家和音乐家的眼光谈小说和音乐。参见杨燕迪《听昆德拉谈音乐》,《乐声悠扬》,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第120—123页。他认为,昆德拉“在小说布局中体现出的精准的形式感觉,来源于艺术音乐中乐章速度变化的惯例和伟大作曲家对这些惯例的超越”。

[58] [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42页。

[59] Barricelli and Gibaldi,ed.,Interrelation of literature.New York: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ress,198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