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编 总论
全球文化影响力提升的新机遇与新要求
随着中国迈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化 “走出去”、文化自信、国际传播、话语权提升等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引下,对外传播也走上了新征程。但当前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仍不及中国经济的全球影响力。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告联合沃顿商学院等机构发布的2018年度最佳国家报告(Best Countriesreport),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排名全球第21位。这种“不相称性” 意味着中国必须同步提升文化的全球影响力,这也是作为负责任大国应有的担当。面对新时代的新机遇、新要求,理性认知对外传播与全球文化影响力,将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的过程中提升其全球文化影响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 中国全球文化影响力提升面临新机遇
第一,世界对中国的积极认知,为全球文化影响力提升创造了新的契机。“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心相通。” 据 《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官方网站海外网调查,总体来看,当前境外媒体对中国改革发展新前景的认知态度积极,同时对改革成效充满期待,特别是在美国全球领导力备受质疑的时代,国际舆论乐于见到一个更愿意承担责任的中国。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的凸显,为对外传播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中国首倡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 入宪、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基本方略,既是对全球治理的巨大贡献,也是对外传播的新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一步明确了对外传播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优越。它有助于中国价值观的全球传播,借由世界对中国的积极认知,可以进一步凝聚各国、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第二,新时代的中国梦,为全球文化影响力提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新时代,应对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国正开启新一轮改革开放行动。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郑重宣示了新时代开启中国同世界交融发展新画卷的坚定信念和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未来,中国将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又一次历史性跨越。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果是对外传播的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通过“一带一路” 建设等载体,中国不仅可以与沿线各国普通民众分享中国经济繁荣,还有助于分享语言、文字、艺术和思想价值观等优秀文化要素,交流互鉴,共同打造未来的利益共同体。
第三,习近平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思想,为全球文化影响力提升坚定了自信。“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1]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标识。“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宣介中国发展变化” 是对外传播的核心内容。倡导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仅仅是强调对外传播方式的创新,更是强调新时代的大国自信,以开放的心态与世界平等交流、对话。它既强调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也强调世界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在习近平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下,中国故事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中国故事,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故事,也是一个文明交融的中国故事,是反映丝绸之路精神的人类文明故事。
二 对中国全球文化影响力提升的新要求
当前西方世界普遍陷入 “后西方” “后秩序” “后真相” 的时代困境,中国抓住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凸显的窗口期,进一步加强对外传播,打造好中国故事2.0版,给世界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滋养,就能不断提升全球文化影响力,但新时代也对这项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第一,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全球文化影响力提升的基础和前提。人是文化的存在,中华文化反映在中国人身上。中国全球文化影响力的提升有赖于中国人精气神的提升,有赖于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2]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当前掀起的新一轮中华文化热,包括 《国家宝藏》 《朗读者》《经典咏流传》 等原创精品节目的涌现,都在推动人们增强文化自信,也使对外传播更加有力、有效。但总体上看,文化自信还不够坚定,文化自觉的高度不够,而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原则。”[3] 文化自信是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提升的必由之路,提升全民的文化自觉力才能形成文化自信的底蕴。
第二,优秀的文化成果是全球文化影响力提升的关键。对外传播需要有明确的内容保证,否则将会成为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持久。当前,优秀文化成果还不够多,是我国文化世界影响力不够大的现实瓶颈,应集中注意力,沉下心来,创造优秀文化成果。一是明确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核心,克服泛化倾向。文化分三个层次:理念层次、制度层次和器物层次,其中,理念层次是核心,它包含信仰、价值观等人生最根本的问题。我国其他的优秀传统文化如诗词文化、陶瓷文化、茶叶文化、戏剧文化、小说文化、史论文化等都包含着理念层次的内核,也是在这个内核的孕育下产生出来的。在传播过程中,应当以理念层次为内核,并辅以多种文化手段将其展现出来。二是应当突出最具中国特色、最具时代风貌的当代中国文化传播,克服 “重传统,轻现代” 倾向。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这本身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也是令世人感兴趣的部分。比如新时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和平文化、和谐文化、人本文化等。三是重视中华语言文化的传播,克服窄化倾向。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华语言文化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民族共同语和国家通用语——普通话。它较为典型地反映着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二是汉语方言文化,它是中华文化的地域体现,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三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它闪现着我国各民族的智慧,是文化多样性的另一种体现。系统的中华语言文化传播有助于世界全面了解中国文化。
第三,多元公共外交是全球文化影响力提升的有效方式。中华文化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应当采用多元化、多渠道的传播方式。其中,多元公共外交是人文交流的重要渠道,能够有效建构互信,助力全球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公共外交的开拓者赵启正将公共外交定义为“政府和公众 (包括社会组织、企业、媒体和个人等),从各自角度,向外国公众表达本国国情,说明本国政策,回答关于本国的问题,同时了解对方观点的国际交流活动。”[4] 传媒学者王莉丽在其新著 《公共外交:多元理论与舆论战略研究》 一书中指出,“多元公共外交”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权力系统,主要由国家权力、思想权力、舆论权力和经济权力构成。在这一系统中,政府是宏观政策和行为规则制定者;智库是思想源泉,同时也是最具公信力的行为主体;媒体是舆论扩散器和媒介镜像构建者;企业则体现了系统中的经济权力。这一系统的高效运转,将有效提升全球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