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内容
幼儿园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选择上一般都会从社会、儿童和学科三个方面考虑,即社会发展需要、儿童发展需要和学科体系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在幼儿园的启蒙教育内容,主要涵盖以下方面:中华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与饮食(面食等)文化,中华艺术(音乐——歌曲、舞蹈、器乐、戏剧、曲艺等,美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美术欣赏等,文学——神话、传说、童话、故事、寓言、谚语、歇后语等)与游戏(智能、助兴、竞技、博彩、斗赛、杂艺)文化,中华礼仪与民俗文化,中华人物与发展文化,孔子与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某幼儿园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涵盖了上述大部分内容(见表1)。
幼儿园在选择教育内容时,主要有五方面的来源:蒙学经典、民俗文化活动与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相关教材、园本课程、教师的个人喜好。调研发现,幼儿园在选择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时,存在下列问题:第一,很多教师喜欢直接移植,缺乏设计,直接生搬硬套,不考虑幼儿的生活经验;第二,幼儿园选择的教育内容偏难、偏多且未做处理,超出幼儿的理解承受能力,不易于幼儿接受。
表1 某幼儿园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二)表现形式
1.经典诵读
伴随国学教育的持续升温,幼儿园逐步将经典诵读作为重要的教育方式。古人一向比较注重国学经典诵读,最基本的教与学的方式就是熟读精思,口诵心惟。基于此,幼儿园在进行启蒙教育时采用的最主要的方式是诵读,通过朗朗上口的记诵,种下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等蒙学教材,往往作为幼儿教育中专门的启蒙读物,因为它们易读易诵,便于识记。但是幼儿园的经典诵读往往只是诵读,不涉及其他。
2.主题活动
幼儿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主题多与“五大领域”的内容相结合,找到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契合点。主题教学活动既需要考虑幼儿的身心特点,又要考虑主题教学的目标,真正实现活动育人的价值。以下列两个幼儿园开展的主题活动为例,教师在主题活动的目标制定上有一个比较好的理解,能够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特别是能关注到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见图1、图2)。[2]
图1 主题活动示例1
图2 主题活动示例2
目前幼儿园开展的主题活动多数是与节日活动相结合的,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与天文、历法、民间信仰、文化心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2007年起,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夕也被纳入法定节假日。幼儿园试图通过节日活动的安排,让幼儿亲身体验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生发对传统节日的朴素感情。有的幼儿园专门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园本课程,集中于剪纸、民间舞蹈、民谣、秧歌等,[3]通过感官刺激、动手体验等多种方式让幼儿体验传统文化的不同形式,在感性、直观层面生发对传统文化的亲近之感(见表2)。
表2 某幼儿园《幼儿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园本课程》
3.系统的国学启蒙体系
有的幼儿园基于传统的“六艺”课程,结合现代教育的特点,系统梳理了国学启蒙教育的相关内容。例如承德市第一幼儿园,第一,礼仪教育,规范幼儿的行为习惯;第二,艺术教育,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影视等现代艺术教育形式,涵养幼儿的情操;第三,体育与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中医启蒙、儿童瑜伽与太极拳;第四,经典诵读与传习,包括传统经典如唐诗、宋词等;第五,数学思维的养成与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
4.创设环境熏陶
环境熏陶的创设主要包括公共环境创设和班级环境创设,表3总结了环境创设的基本方式。此外,很多幼儿园也根据季节变化来改变环境创设。
表3 幼儿园有关传统文化的环境创设
5.家园共育保障
幼儿教师会充分开发家长资源,加强家园合作,邀请一些在传统文化领域比较擅长的家长来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幼儿园也会开展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主题活动或亲子活动,请家长们来园与孩子一起参与体验,比如共度中秋节的活动。此外,在经典诵读、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幼儿园也会通过上述方式与家长沟通,使教育效果最大化。通过对家长的访谈我们发现,家长们对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期待很高,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有他们自己的理解,而幼儿园在这些方面与家长的沟通较少。
(三)教育方法
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中最常见的方法是读诵法、讲解法与践履法。然而在现代的幼儿园活动中,根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不同性质,幼儿教师在组织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时会采用不同的方法,主要有示范法、范例法、故事法、角色扮演法、远足法、游戏法六种(见表4)。调研发现,教师最常用的方法是故事法和游戏法,用的最少的是角色扮演法和远足法。
表4 幼儿园有关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及适用领域
(四)教师队伍
相关调查发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师资缺乏。[4]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幼儿园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积淀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观念层面上,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只是点缀、锦上添花,并未认识到其重要性;二是在教育教学层面上,受观念影响,注重形式大于注重内容,只关注认知层面的积累,忽视过程与方法的设计,忽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层面的改变;三是在教育资源整合方面,缺乏研发的意识与创新的思维,整合与挖掘不够,方法与路径比较单一。
究其原因,一是幼儿园教师在职前培养过程中,缺少系统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使得这方面认识比较碎片化,难以对幼儿实施有效的教育;二是幼儿园教师在入职后基本是按照“五大领域”来组织和实施教学,并未系统接受过传统文化方面的培训,职后的研修也缺少这方面的内容,使得本来薄弱的部分更加薄弱。
(五)效果评价
根据教师访谈发现,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幼儿的识字量、幼儿背诵经典的数量、幼儿的记忆力与专注力、幼儿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的养成。对家长的访谈发现,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孩子的课堂参与性与独立思考能力,孩子所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孩子的生活习惯与自我管理能力,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孩子的待人接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