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就是快乐
在佛眼里,世人因有妄执,无不痴愚。如何治愚,就是两个字:放下。这两个字虽然简单,实行起来却不简单,因为世人都觉得自己怪聪明的,并无痴愚,又何必放下?
为什么大家都愚,又觉得自己聪明呢?这是同化的力量。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大家处在一个痴愚的环境,已经对痴愚没感觉了。
南怀瑾大师说:“绝对没有病正常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已经圆寂的释迦牟尼佛,一个是还未出生的弥勒佛。每个人都有病,因为都在颠倒妄执之中。以前我到精神病院看那些病人,待久了,我就发觉不对劲,全体都是病人,你说他们不正常,他们才觉得你不正常呢!后来我对两位精神病科的医师说:你们小心唷!搞久了,你们也会变精神病,结果,不出所料,几年以后真的也都变成精神病。因为众生颠倒,谁对?谁错?搞不清楚。”
人处世间,同化的力量确实强大。我们初到一个新环境,觉得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觉得别人都俗,独有自己高雅。久之,这也看得惯,那也看得惯,大家都是一般的人,这就同化了。
有一个哲理故事,也是讲同化的。
这个故事看起来好笑,可是想想我们自己,也许跟故事中人一样好笑。我们经常将白认作黑,将好认作坏,将对的当作是错的,将错的看成是对的……我们其实糊涂透顶,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其原因在于,我们处于群体糊涂中。如果是独自糊涂,很容易显示出来,如果大家都糊涂,没有了比较,就无法分辨了。
南怀瑾大师说:“我们在大颠倒之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搞不清楚,一切都在妄执,都受业力影响,都被错误的思想左右。为什么有烦恼?为什么有痛苦?因为自己妄执。所以中国禅宗说到所有的佛法,只有一句话:‘放下。’但是,人就那么可怜!偏偏放不下。”
“放下”的难度在哪里?最大的难度在于不肯放下。比如每个人都糊涂,可是要人承认自己糊涂,他不惜喋喋不休地争论一整天,以证明自己多么聪明;甚至不惜打上一仗,以显示自己多么有智慧,对三十六计多么精通。既然不承认糊涂,又怎么会医治糊涂呢?
所以啊,我们学佛法,只要学到“放下”二字,收获就已经很大了,就已经开始从糊涂转向聪明了。如何放下呢?
第一,行在无心之间。普通人的特点是多心,遇到什么事都要设想多种可能,这一想,就再也放不下了。如果该做就去做,做了就不想,心里就不会有那么多包袱了。
在这个故事中,一休禅师是无心做事,一尘不染。两个徒弟却太多心了。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因为君子没有那么多想法,所以坦荡超然,无挂无碍;小人的想法却太多了,无形中在心里制造了不少思想垃圾,堆在心里面,岂不太累了吗?
第二,苦乐自知,不与他人比较。有些人总是在追逐别人认为好的东西:别人一身名牌,我也不能天天“休闲”;别人染了头发,我也要赶紧改掉黄种人的老形象;别人出入豪华场所,我勒紧裤带也要跟着上;别人买了私车,我砸锅卖铁借高利贷也得补上这个缺憾;别人利欲熏心捞黑钱,我不干几件坏事就冤得慌……难道他觉得穿名牌衣服比穿普通衣服舒服吗?难道他真的觉得贷款买车很幸福吗?未必。因为别人这样做,所以他也要这样做。
有智慧的人,总是追求自己的快乐,而不是攀比别人。
这就是智者的境界,非但不攀比别人,连自己的过去未来也一概放下,只“心系当下”,岂会不感到快乐呢?
第三,放下痴心妄想。一个人急于达成某个目标时,便一心扑在上面,魂牵梦绕,再也抛不开。可越是这样,达成目标的时间越是遥遥无期。这好比乘车赶路一样,急急忙忙开快车,不理会交通规则,不顾别的车辆,横冲直撞,肯定会遇到各种阻碍,反而到得慢,甚至永远也到不了。不如从容一点,悠闲一点,自然而然地去做,反而更容易到达目的地。
人生之路本来畅通无碍,都是因为妄执,才使平地生起风波。何不放下妄执,追求心灵自由之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