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供应链管理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大供应链还是小供应链

供应链本没有大小之分,但企业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企业对供应链的认知就会产生差异,由此出现了“大供应链”和“小供应链”的说法。

大、小供应链的由来

从供应链范围来看,日韩企业大都默认供应链仅有订单、计划这些部门;国内部分民营企业将供应链的范围定义得更大一些,包括采购、物流,甚至还包含制造和质量管理部门;行业内的标杆企业,按照SCOR,一般都会将计划、采购、制造、交付、退货等职能部门都囊括到供应链中。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同的认知?

日韩企业大部分靠制造起家,在制造领域有完善的运作体系,因此他们会将制造和供应链区分开来,将订单、计划部门纳入供应链体系,平衡双方力量。

国内部分民营企业基于管理成本的考虑,会进一步将采购、物流等部门纳入供应链体系,以便统一管理,提高效率。

行业内标杆企业,如华为,其研产销组织健全,职能完善,再加上有与外部客户接口和对标的需求,就将计划、采购、制造、交付、退货等职能部门整合成大供应链部门,从而起到对内连接、对外协同、前置管理的作用,发挥供应链更大的价值。

可见,我们对供应链的认识不应仅仅局限于大小之分,而要跳出来仔细辨识供应链指的是什么,这样才能看清全局。

由浅入深认识供应链

对供应链的认识,华为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1998年之前,华为的供应链是个小供应链。那时员工都未称其为供应链,即便有时叫它供应链,也仅仅指订单、计划和采购等领域。当时的生产管理部门、物流部门都是分散管理,并未整合。

1998—2004年,经历了ISC变革后,华为供应链逐渐完善,开始将计划、订单、采购、物流等环节囊括进来,但制造环节仍然游离在外。

华为在供应链于2004年向全球化方向发展后,逐渐意识到制造环节应与此前供应链中的计划、订单、采购、物流等环节形成高度的协同,以有效发挥供应链的作用。

这三大认识阶段对应了华为对供应链的定义和要求发展的3个阶段。

第一阶段,供应链以功能型为主,各自发挥作用,如制造发挥生产作用,采购发挥购买零部件作用等。

第二阶段,开始尝试做集成供应链的整合,希望供应链能发挥相互支撑的作用,解决相互割裂的问题,将外部矛盾转化为内部矛盾,减少沟通成本。

第三阶段,希望供应链形成对内、对外的高度协同,体现供应链的整体价值。此时供应链部门也自信地喊出了“只有接不回的单,没有交不出的货”的口号。

可见,供应链有一个发展过程,它要与企业的类型、发展阶段、业务场景等匹配,最重要的是企业要能认识到供应链的价值,协同企业内部的研产销及企业外部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发挥供应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