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1851,华工再造大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3章 种子

桑景福有事没有跟着李桓,赵阿福亲率第六小队陪同赴约。

纪律严明的保卫队再次出现在白人的街道,虽然依旧吸引来不少的视线,但并没有像十几日前一样带来恐慌。

骑着马的巡警走过,也只是瞥了一眼,便钻进了旁边的巷子里。

穿过邮轮长街来到约定的港口仓库,李桓远远就看见停在门口的豪华马车。

换了件长款风衣的约瑟夫走下马车,手里拿着一份报纸,向李桓挥了挥手。

“很高兴见到您,爱德华先生。”

李桓笑着打招呼,视线越过约瑟夫,望向仓库紧闭的大门。

“李,很高兴还能再见面。”

约瑟夫爽朗的笑着:“我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北边佬和喝茶佬看见中国紫的表情了。”

“希望他们不会惊掉下巴。”

李桓应付着笑着,话锋一转:“爱德华先生,不要忘了我们合作的前提。”

“当然不会忘记,否则我就不会冒着错过圣诞节的风险来三藩市了。”

约瑟夫拿出一把钥匙递给李桓:“去看看,你要的东西都在里面。”

李桓接过钥匙递给身旁的赵阿福。

赵阿福将钥匙插进仓库大门上的铁锁,在锈迹斑斑的门轴令人牙酸的嘎吱声中,缓缓打开了大门。

冬日的阳光穿过摇曳的尘埃,落在一垛垛码放整齐的原料上,惊得正在黑暗中捕食的蜘蛛,缩回到蛛网的角落里。

“这是清单。”

约瑟夫从车夫手里接过一摞文件,转交给压抑着欣喜的李桓。

李桓接过来走进仓库,一样一样的核对。

需要人工填料的粉碎机、研磨机,每分钟只有几百转的离心机,博物馆里都看不见的古老蒸汽机……

这些在现代连回收价值都没有的机械,此时他却视若珍宝。

从零到一的过程是最艰难的,就像是拥有了一颗种子,要浇水施肥,才能等着它慢慢发芽长大。

文化商店里的技术、配方、图纸,是李桓工业蓝图的种子,这些基础设备就是能让种子生根发芽的泉水和肥料。

“没问题”

放下盖在耐火砖上的帆布,他将清单交给赵阿福。

“没问题就好。”

约瑟夫笑意更浓:“只要一百一十万美元,这些就都是你的了。”

“多少?”

李桓惊讶的喊了出来。

虽然按照和约瑟夫商量的价格,一百一十万美元还不到五千磅苯胺紫。

但这并不是约瑟夫宰自己一刀的理由。

约瑟夫又从马夫手里接过一份文件递给李桓:“这是价目表……已经是我能给到的最大诚意。”

李桓冷笑着接过来,第一眼就看见二十匹马力的固定蒸汽机,竟然敢标价两千四百美元。

一匹马力的价格在花旗国西部,都能买到两匹成年夸特马了。

他嘬了嘬牙:“爱德华先生,您的诚意可真没有诚意。”

“如果你现在能拿出来五千……两千磅中国紫,我可以只要60%。”

约瑟夫耸了耸肩:“对于不确定时间的投资,我总得给我的合伙人一个理由。”

“合作愉快。”

李桓伸出右手。

尽管这份价目表贵得有些离谱,但他知道自己没有选择的机会。

整个花旗国西部能一次拿出这么多设备和原料的商人屈指可数,更不是每个都愿意等几个月的时间,又接受用苯胺紫来付账。

与其浪费时间去碰运气,还不如和约瑟夫合作。

时间不止是金钱,各个车间能早一点落成开工,所能带来的收获远不是几十万美元可以衡量的。

“合作愉快。”

约瑟夫爽朗地笑着,握了握李桓的手:“过完圣诞节我要去纽约,希望等我回来的时候,能看到足够数量的中国紫。”

“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

李桓也笑了起来。

贯通花旗国东西的太平洋铁路还没有通车,从三藩市到纽约得先乘船到巴尔博亚,穿过巴拿马地峡到科隆再乘船到纽约,单程就得一个多月的时间。

等约瑟夫回来,都要到1852年的春季了。

春季是个好时候,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之前种下的种子,也该生根发芽了。

签过合同,约瑟夫刚要走上马车,忽然回身说道:“差点忘了,雅各让我给你带两桶苦味酸。”

说着话,他就让车夫将捆在车顶的木桶扔下来。

“等一下。”

李桓连忙喊住爬上车顶的车夫,感觉心脏都要从嗓子眼跳出来了。

他跑过去接过车夫要扔下来的木桶,小心翼翼的交给保卫队员,一再叮嘱要轻拿轻放。

约瑟夫看得莫名其妙,忍不住说道:“李,苦味酸并不适合做染料,不但很容易褪色,还会腐蚀名贵的布料。”

“可是染出来的色泽足够鲜艳。”

李桓打着哈哈,送约瑟夫坐上马车。

苦味酸的确不适合做染料,但却是威力巨大的炸药,这两桶如果砸在地上发生爆炸,周围一英里都将夷为平地。

再次叮嘱木桶要轻拿轻放,李桓让一名保卫队员回复华公司通知王诚,自己则沿着仓库旁的楼梯上到屋顶,居高临下看着忙碌的港口。

比起刚到花旗国的时候,三藩市似乎更热闹了。

怀揣着淘金梦赶到这里的人们,却发现曾经繁荣的黄金矿区都已经枯竭,只能聚集在街头巷尾等待资本家挑选,寄希望找到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

只是这座方兴未艾的城市,似乎并不能提供足够的岗位,致使街道上游荡的人越来越多。

王诚带着几十个工人赶到仓库,看着里面堆积如山的机器和原料张大了嘴巴,连忙让工人回去叫运输队过来。

李桓从屋顶走下来,开口问道:“运输队有几匹驮马?”

“十四匹。”

王诚想都没想就回答了出来。

“不够用吧?”

李桓接着问道。

王诚赞同地点了点头。

随着公司规模快速膨胀,各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运力,十四匹驮马都不能说是捉襟见肘了,得用杯水车薪来形容。

“我和景福哥说,再去洋人的马场一趟。”

李桓随口说道。

花旗国西部不缺马,每个牧场都会繁育一些夸特马或花旗马,出售给马场补贴家用。

不过这些马拿来当驮马还行,当战马的话得精挑细选一番。

之前好不容易攒出来的十几匹战马都交给陈柿子了,保卫部就留下三四匹给队员们训练。

盘算着怎么借这个机会组建一支骑兵出来,他沿着来时路回到公司,找到了正在忙碌的桑景福。

“头,您让我关注的事有消息了。”

未等李桓开口,桑景福先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