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学习韩诗创作学问诗
钱谦益以“灵心、世运、学问”为诗学纲领,实际都与韩愈的诗论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而韩诗也是他学诗之一途。瞿式耜在《初学集》弁言《牧斋先生初学集目录后序》中说:“先生之诗,以杜、韩为宗,而出入于香山、樊川、松陵,以迨东坡、放翁、遗山诸家,才气横放,无所不有。”[16]钱谦益长于七言古诗,明显是受到韩愈的影响,如《华山庙碑歌题华州郭胤伯所藏西岳华山庙碑》《新安汪氏收藏目录歌》就是学韩愈《石鼓歌》的典型。下面就以这两首诗为例与《石鼓歌》作一简单对比。
韩愈《石鼓歌》是他在元和六年(811年)所作,时年韩愈四十四岁,正是他诗歌创作的中期,已形成了奇崛瑰怪的风格,《石鼓歌》就是这种典型诗风的代表作。《石鼓歌》之后,历代均有人学习此诗创作金石诗,如苏轼《石鼓》、吴渊颖《观秦丞相斯峄山刻石墨本碑》等。钱谦益《华山庙碑歌题华州郭胤伯所藏西岳华山庙碑》就是学习《石鼓歌》的成功之作。二诗均写金石文字,韩诗写古老的石鼓文,典雅雄肆,音节铿锵,气魄怪伟,把枯燥的金石文字描述得生动形象。虽一韵到底,但字句顿挫,凌空排闼,于平直中见奇崛,尤为难得,为后世金石诗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钱诗正是学习了韩诗的创作经验而成,钱谦益本人也不避讳,直接在诗中自谓“按节自诵昌黎歌”,说明此诗就是学习韩诗而作。其学韩诗撮其要者五:一者题材同,韩诗写石鼓文,钱诗写华山庙碑刻石文字,均写石刻文字;二者风神同,均用奇崛之笔,音节顿挫,气势典重;三者用韵同,均用歌戈韵;四者字数略同,韩诗33联,钱诗35联;五者用语表意多同。如韩诗曰:“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钱诗曰:“郭生示我《华山碑》,欲比《七发》捐沉疴。展碑抚卷忽起坐,再三叹息仍摩挲。”二者均是别人拿来碑帖,诗人展卷叹息,起意相类。诗中对文字书法的描述均采用以文为诗的方法。结句又出相似语,韩诗曰:“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17]钱诗则曰:“郭髯连蹇赵崡死,老夫头白空吟哦。还碑梯几意惝恍,髯乎髯乎奈尔何!”[18]同时,从中亦可看出钱对韩愈集的诗文非常熟悉,故诗显然亦融入韩公《读科斗书后记》等诗文语意。但牧斋学中能有所创新,未为韩诗所囿,表现出他的才华、学养和风貌个性。
钱谦益《新安汪氏收藏目录歌》写新安汪氏收藏书的目录,也是一首典型的学问诗:
新安汪宗孝收藏金石、古文、法书、名画、彝器、古玉甚富。殁后,散落人间,独手书目录犹在。其子权奇装潢成帙。余方有沧桑之感,为作歌以识之。宗孝,字景纯,富而任侠。万历间,常卧病,梦授命于文庙,遣治水江淮间,七日而寤。楚人王同轨作《耳谭》,载其事焉。
鸿朗八百应寿昌,斗匡天府垂文章。
东壁图书贲南极,光晶下薄天子鄣。
金钱积气久盘郁,化为群玉纷璆琅。
羽陵宛委吐灵异,瑶函云笈差缥缃。
晋书唐画出秘阁,永和淳化罗墨庄。
昭陵玉匣夸购取,宣和金书矜弆藏。
邺侯万签曾未触,桓玄一厨今不亡。
东观词人著跋尾,奎章学士书右方。
轩辕丹鼎借光气,天都草木增辉光。
人间墨绘汗牛马,敢与列宿分焜煌。
清閟之阁萧闲堂,充栋插架闻古香。
错列几案峙彝鼎,镇压卷帙填珪璋。
疏窗眼明见仓籀,棐几日暖流丹黄。
主人好古复好事,千金豪取如针芒。
弹琴煮茗自欣赏,高僧词客同平章。
青娥摩挲辨款识,红袖拂拭焚都梁。
凄凉不解云烟录,寒俭笑彼书画航。
一之帝所梦不返,高冠长剑从文皇。
平泉花木旋改易,卫公器物非故常。
雷剑一往谁取去,楚弓人得知何方?
茂先室有残机杼,长吉家看古锦囊。
一生嗜好存谱录,十载镌锼劳肺肠。
遗墨宛然网尘箧,厥子翻得重装潢。
郑重有如获拱璧,再三示我涕泗滂。
君不见甲申以来百六殃,飙回雾塞何茫茫!
昆明旧灰铄铜狄,陆浑新火炎昆冈。
乘舆服御委粪土,武库剑履归昊苍。
炮火荡抛琬琰字,马牛蹴踏金玉相。
南城丛残余煨烬,北门矇瞽徒看详。
神焦鬼烂偏泯灭,国亡家破同尽伤。
宝玉大弓鲁史在,玉鱼金碗唐天长。
漫云遗山谱器什,更与渊颖论沧桑。
还君此册三太息,谒帝吾欲招巫阳。[19]
此诗与前述《华山庙碑歌题华州郭胤伯所藏西岳华山庙碑》均是“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散文化句式特征明显,可说是学习韩诗的成功之作。结句“还君此册三太息,谒帝吾欲招巫阳”又是掩卷叹息,与上两首诗相似。钱仲联先生评曰:“谦益自己的诗作,就能摆脱模拟汉魏盛唐的余习,于杜、韩、卢仝、李商隐、苏轼、陆游、元好问诸家,无所不学,但不取形似,能独创自己的面貌。”[20]所以他在《浣花诗坛点将录》中将钱谦益点为“天空星急先锋索超”[21]。钱谦益学韩诗的高明处在于,从钱诗里可以处处体察出韩诗的气魄和用语,然又不露因袭韩诗的痕迹。
钱谦益诗虽不专主学韩,但却与韩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由于钱氏在清初文坛的影响力巨大,为清代的韩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他而后,不断有学者学习韩诗、研究韩诗,从而将清代韩愈诗歌的研究步步推向深入。故朱庭珍曾云:“(牧斋)奉韩、苏为标准,当时风尚,为之一变。”[22]这正说明了钱谦益在清初诗坛首倡学习韩诗的巨大影响。
[1] 徐世昌编,闻石点校:《晚清簃诗汇》卷十九,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44页。
[2]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四八四,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314—13315页。
[3] (清)王士禛著,(清)张宗柟纂集,夏闳点校:《带经堂诗话》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1页。
[4] (清)钱谦益撰,潘景郑辑校:《绛云楼题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5] (清)钱谦益著,(清)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初学集》卷三十二《虞山诗约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923页。
[6] (清)钱谦益著,(清)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初学集》卷三十三《秋怀倡和诗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963页。
[7] (清)钱谦益著,(清)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牧斋有学集》卷四十七《题遵王秋怀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552页。
[8] (清)钱谦益著,(清)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初学集》卷三十二《邵幼青诗草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935页。
[9] (清)钱谦益著,(清)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初学集》卷三十二《曾房仲诗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928—929页。
[10] (清)钱谦益著,(清)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初学集》卷三十《徐司寇画溪诗集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903—904页。
[11] (唐)韩愈著,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033页。
[12] (唐)韩愈著,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074页。
[13] (清)钱谦益著,钱仲联标校:《牧斋有学集》卷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823页。
[14] 王士禛著,张宗柟纂集,夏闳点校:《带经堂诗话》卷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27页。
[15] (清)钱谦益著,钱仲联标校:《牧斋有学集》卷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811页。
[16] (清)钱谦益著,(清)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初学集·目录后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3页。
[17] (唐)韩愈著,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794—795页。
[18] (清)钱谦益著,(清)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初学集》卷13《华山庙碑歌题华州郭胤伯所藏西岳华山庙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56—457页。
[19] (清)钱谦益著,(清)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牧斋有学集》卷二《新安汪氏收藏目录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8页。
[20] 钱仲联:《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齐鲁书社1983年版,第3页。
[21] 钱仲联:《梦苕庵论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9页。
[22] 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二,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3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