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三国鼎立时观兵讲武诗歌的写作模式
观兵,或称阅武,意思是检阅部队并显示兵力,《史记·周本纪》:“(武王)东观兵,至于盟津。”[25]这是说武王伐纣,在盟津会合诸侯检阅部队。《左传·襄公十一年》:“诸侯会于北林,师于向,右还,次于琐,围郑,观兵于南门。”[26]诸侯在郑的南门检阅部队。而所谓“观”,即检阅部队有示威的意味,《左传·宣公十二年》就称“观兵以威诸侯”[27]。《国语·周语上》:“先王耀德不观兵。”“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韦昭注:“讲,习也。”[28]以德“王天下”就不会检阅部队并显示兵力“以威诸侯”。讲武,讲习武事,《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29]讲武应该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宣讲武事,二是讲武时演习武事。宣讲武事、演习武事亦有检阅部队、显示兵力的程序。
文学作品中,最早表现观兵讲武是汉代田猎赋的书写演习武事;但汉代时观兵讲武的诗歌已经涌现,如《汉鼓吹曲辞》之《汉铙歌》有《上之回》,诗中有“游石关,望诸国,月支臣,匈奴服”[30],那么,就是炫耀武力以助军威的。建安至三国鼎立时观兵讲武赋作以“耀武”为鹄的,而观兵讲武诗歌的写作模式为炫耀武力以建立新兴王朝;南北朝观兵讲武诗作强调“武德”并具有节日狂欢性意味。这样,中古时期观兵讲武诗的写作模式的演变就经历了一个从炫耀军威到高扬武德的过程。
三国鼎立时观兵讲武诗歌的写作模式,多重在炫耀武力,而目标指向是建立新兴王朝。如三国时曹操建有讲武城,在河南临漳漳河上,观兵讲武成为帝王专利,曹魏时已有纯粹的观兵之作,即检阅队伍的诗作,如王粲《从军诗》其四:
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逍遥河堤上,左右望我军。连舫逾万艘,带甲千万人。率彼东南路,将定一举勋。筹策运帷幄,一由我圣君。恨我无时谋,譬诸具官臣。鞠躬中坚内,微画无所陈。许历为完士,一言犹败秦。我有素餐责,诚愧伐檀人。虽无铅刀用,庶几奋薄身。[31]
全篇写“我军”的雄壮气象,前半部分宣示国威军威,“左右望我军”,这是随同最高统帅检阅部队;接着诗人顺势颂扬“圣君”功德,一展自我效力之心与建功立业之愿。又如曹丕《广陵观兵》,又作《至广陵于马上作诗》,黄初六年(225)八月,魏文帝曹丕“遂以舟师自谯循涡入淮,从陆道幸徐。九月,筑东巡台。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馀万,旌旗数百里”。在长江边上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他意气奋发,在马上吟成此作。诗云: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古公宅岐邑,实始剪殷商。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充国务耕殖,先零自破亡。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32]
首八句书写“观兵”实景,首二句点明阅兵,“戈矛”四句写戈矛成林、兵甲耀光与猛将胆气,如此夸赞部队雄姿当然是炫耀武力,于是引出“谁云”二句写战争必胜。诗的第二部分,强调“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那么就要像周朝先祖古公亶父那样建设根据地,像晋国孟献子所提议加强国防而使郑国臣服,像汉代赵充国屯田耕作使先零降附,所以在前线的“淮泗”“徐方”“兴农”“筑室”。末四句写到,有了如此的兵甲将士,有了如此的战略措施,伐吴战争定能顺利进行,标志就是“六军咸悦康”,不会像周公那样,战争胜利了,但将士们却唱着哀伤久役不返之歌。
曹丕其他一些作品也有观武、观兵、检阅队伍的意味,如《于黎阳作诗》其三是写出征时看到的部队威武的情况:
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白旄若素霓,丹旗发朱光。追思太王德,胥宇识足臧。经历万岁林,行行到黎阳。[33]
又如曹丕《饮马长城窟行》,诗云:
浮舟横大江,讨彼犯荆虏。武将齐贯甲,征人伐金鼓。长戟十万队,幽冀百石弩。发机若雷电,一发连四五。[34]
这是以部队的雄壮与武器的威力来宣示军威。又如曹丕《董逃行》亦是宣示军威,其云:
晨背大河南辕,跋涉遐路漫漫。师徒百万哗喧,戈矛若林成山,旌旗拂日蔽天。[35]
曹丕之子曹叡《善哉行》写出征时的情况:
我徂我征,伐彼蛮虏。练师简卒,爰正其旅。轻舟竟川,初鸿依浦。桓桓猛毅,如罴如虎。发炮若雷,吐气如雨。旄旌指麾,进退应矩。百马齐辔,御由造父。休休六军,咸同斯武。兼途星迈,亮兹行阻。行行日远,西背京许。游弗淹旬,遂届扬土。奔寇震惧,莫敢当御。权实竖子,备则亡虏。假气游魂,鱼鸟为伍。虎臣列将,怫郁充怒。淮泗肃清,奋扬微所。运德耀威,惟镇惟抚。反旆言归,旆入皇祖。[36]
诗的重点是宣示军威,结尾之处有新意,在既强调眼前是“运德耀威”,又叙说战争胜利“旆入皇祖”,继承祖业建立新王朝。曹叡另一首《善哉行》亦是宣示国威军威,但意味不浓,还有一股淡淡的思乡忧愁。曹叡《櫂歌行》,落笔在“伐罪以吊民,清我东南疆”[37]。魏高贵乡公曹髦以统治者的身份作诗,有两个残篇,或称“赫赫东伐,悠悠远征,泛舟万艘,屯卫千营”;或称“干戈随风靡,武骑齐雁行”[38],也都是夸耀国军威的口吻。
《吴鼓吹曲》有《通荆门》,《乐府诗集》卷十八引《古今乐录》称:“言孙权与蜀交好齐盟,中有关羽自失之諐,戎蛮乐乱,生变作患,蜀疑其眩,吴恶其诈,乃大治兵,终复初好也。”诗云:
荆门限巫山,高峻与云连。蛮夷阻其险,历世怀不宾。汉王据蜀郡,崇好结和亲。乖微中情疑,谗夫乱其间。大皇赫斯怒,虎臣勇气震。荡涤幽薮,讨不恭。观兵扬炎耀,厉锋整封疆。整封疆,阐扬威武容。功赫戏,洪烈炳章。邈矣帝皇世,圣吴同厥风。荒裔望清化,化恢弘。煌煌大吴,延祚永未央。[39]
诗中称“观兵扬炎耀,厉锋整封疆”,即在边境上检阅部队以炫耀武力,但诗作更重在炫耀朝廷声威。